李玫瑾:
我认为应该是有关系的,这个案件让我想到今年前期,有一个长春的盗车,然后杀婴儿的案件。我认为这些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刚才我提到,他们在情感上面有严重的缺失,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庭,他个人的这种家庭亲情关系并不是很完整,很多人可能身边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幼儿,甚至他自己没有抱过孩子,所以他没有这种我们讲的人都应该有的一种情感。这个过程有很多复杂背景,有些人是早年家庭教育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些是他自身的一些性格或者人格上的问题。我们看到,这几个人事实上是他们违法行为在前,然后才是一个服刑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个问题归到服刑上,也就是他们在服刑之前,他们已经有行为上的表现了,这种表现跟他们心理上的问题是有关的。
主持人:
我特别看到刚才信息的细节是,尤其是韩某,1996年因为盗窃罪数额巨大,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后来改判为17年,在2012年10月,刚刚刑满释放。我们也找到了另外相关的资料,我们看一下。韩某,1974年生人,1996年,在他只有22岁的时候,他就因为盗窃罪数额巨大,被判处了无期徒刑,而且我们找到他的资料非常少,只有一个他的邻居提供的消息,十几岁的他经常和同住在这个楼的几个孩子一块玩,每天都不怎么着家,而除了这个资料之外,我们就没有看到任何的其他信息了。您透过这些信息,您能不能分析出来,他现在形成这种人格的一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李玫瑾:
我认为刚才我提到他的亲情情感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人性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你看他作案,我们可以说他是毫无人性,这个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在研究心理学当中,会发现情感是人性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情感怎么形成?其实人的本身是有情感的动物,但是情感还是有一个抚养的过程,也就是和母亲那种在相互的这种交流过程当中形成的,然后会扩展这个情感发展。我们知道一般情感是从母亲,然后家庭,然后到伙伴,然后到成熟的朋友这样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说像这两个人,他早期早年因为犯罪进了监狱,这个过程当中,他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可是这个代价的过程当中,让他的情感仍然是有缺失的,所以这个案件,我看到的是,我们如何去完善这些人的情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
可是如果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从小和母亲、父亲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或者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从小没有得到特别多的爱,让他在成人之后,会做出这么凶残的行为吗?这彼此之间是有直接的联系吗?
李玫瑾:
有联系,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是阶段性、时期性,有些东西会是终身的。当人在早期的情感抚养过程当中有缺失的话,就会慢慢变成人格问题,我们知道一旦出现人格问题的话,到成年再去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于成年的这种具有危险性的人,现在我们很多的犯罪学领域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危险人的评估。那么危险人评估其中几个方面,一个是在量刑方面,还有是释放之前,这两个阶段的评估实际上也是来预防他的犯罪问题,所以像这方面,这个案件再次证明这一点,有些人犯罪之后服刑,尽管他可能在监狱当中表现得很老实,那是因为被监管,他本身一些心理问题是否被解决,包括我们讲的一些情感方面的表现是否正常,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通过改善评估鉴别这些人,或者加强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者在他们出来以后,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一些帮教。
主持人:
您觉得这样一个人群是一个特殊人群吗?还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要警惕自己在行为过程当中有自己之前的曾经缺爱或者缺少情感这种影子,我们要做这样的警惕呢?
李玫瑾:
是要有,我认为这里头实际上还有一个戾气问题,我们讲一种很暴、很邪气那种情绪,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往往跟生活、经历有关。这个案件我们看到,他的行为和心理都是戾气很重的,一个小小的争吵,根本不至于做出这么强烈的反应,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情绪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会有的,很多人甚至说这种争吵,有时候到最后都会失控,但事实上人我们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主持人:
所以我们也特别做了一些资料分析看到,所谓的戾气,就是当我们遇到事情,使用这种的狠或者斗勇的方式,用暴力的、极端的方式解决的心理就是戾气,怎么样从根源上来解决这种个人极端的暴力行为不再发生?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短片。
解说:
7月25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有效预防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要始终把打击矛头对准暴力恐怖活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暴、杀人等严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而当今天面对又一个孩子的离去,舆论也都直指目前社会上处处存在的暴戾之气,而这样的暴戾之气,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都是受害者,而我们需要做的不应是无力的感叹,而是行动,阻止这样的暴戾继续恶化,这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主持人:
这是我们要共同去面对的事情,就是当我们看到了,比如说当气温越来越高的时候,有一些人在拥堵的路上,可能会狂躁地按喇叭,可能有些人在网络上,以为自己可以消除掉自己的身份,就去宣泄个人的情感,使用非常恶劣的语言,包括可能很多时候会发现,为了一点点小事会暴躁、焦虑,会因此而去攻击别人,这种行为可能就是社会的戾气或者个人的戾气。非常希望问一下李教授,当我们看到有戾气存在的时候,或者这种戾气并不是个案,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一个群体当中都有存在的可能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源头去消除掉它呢?
李玫瑾: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工作要做,一个是我们在各种宣传当中,要加强心理学的宣传,让人们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是怎么回事,人毕竟是一个生命体,他是有感受的,也会有一些表现,这种感受强烈的时候,可能也会表现强烈,但是人仍然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能够克制自己,所以通过一些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告诉大家,怎么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在社会当中,还是在家庭当中,有的时候情绪都是伤人伤己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我们人的情绪控制应该是从小来培养,比如说我们从幼儿园、从小学,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要去非要搞清谁对谁错,而是要教会孩子说对不起,在生活当中人和人之间发生冲突,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有的时候你会对不起别人,别人也会对不起你,所以当我们冲突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以行之前、知在后,也就是孩子的时候告诉他,当你跟别人冲突的时候,先说一声对不起,可能双方很多问题都会化解。相反,大家都要争你对我错、你死我活,这个往往会把问题激化。
主持人:
像我们在说到环境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大的环境,但是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的环境,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一个美好的、自由的裁量权,也就是无论这个大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时候,无论受到了什么样的一些客观对待的时候,你自己都有权利、有责任去美化你内心的环境,这是有选择和有希望的。说到大的环境,我们来看看,其实在国外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通过短片了解。
解说:
2011年7月22日,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7大楼一带,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挪威政府办公大楼以及旁边的财政部大楼,都在爆炸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惨案造成近百人死亡。32岁的极右翼男子安德斯•贝赫林•布雷维克正是爆炸案的凶手。布雷维克的亲友及同学、邻居回忆说,父母失败的婚姻,不幸的童年生活,偏执的性格,以及对自身血统的盲目崇拜和排外情结。使得布雷维克的思想和人生发生扭曲,人生轨迹被改变,逐步成为一名制造挪威自二战以来最大惨案的冷血杀手。
主持人:
看到这条新闻,你会想到当时在新闻频道滚动所播出的这条新闻,背后我们做了很多的分析,而我们也找到了一个相关的案例,就是2008年,日本在6月8日的中午,东京秋叶原发生一起杀人血案,杀人者是“80后”的青年加藤智大,他因为和同事的关系僵化,而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在闹市驾驶卡车撞击、挥刀砍杀路人,最终造成了7死10伤。这是谁都不想去面对的悲惨结局,但是我非常想了解,李教授,在所有的这些有戾气的人的身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共性呢?
李玫瑾:
我认为他们有,也就是刚才我们谈到,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有一个过程,我们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往往是什么,他今天的表现是有一个过去,所以真正我们要预防人的心理问题,因为遇到这种案件,大家都会说,怎么会遇到这种人,这种人这么可怕,这种人怎么会出现呢?甚至平时接触他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很有礼貌,但是他内心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往往产生在哪儿?我们要分析的话,就是他的早年,也就是他的家庭、亲情,以及父母对他的一种情感方面的教育,所以我认为真正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要减少这样的人,减少这样的危害,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要重视家庭的亲情关系,父母要多关爱孩子,要给他以情感,让他知道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互相温暖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你死我活的关系,而且我认为社会也应该多播一些带有一种人性的温情的这种故事,包括社会伦理片,让我们去感受到,我们生活当中应该多一些温情,少一些戾气,这些都会对人们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减少这种危害行为。
主持人:
您觉得对于那些潜在的韩某们,或者潜在的加藤智大这些人,有没有一种预防的措施?
李玫瑾:
我认为现在还是这种犯罪比较难预防的,因为表现为突发,虽然他人格上有问题,心理上有严重缺陷,但是他不做出危害行为的时候,可能预防相对比较难。当然我们看到这起案件,两个人都有前科,所以现在我认为在刑满释放一些案犯的时候,应该对他们做一个心理评估,甚至包括他们是释放之后心理方面的一些治疗、咨询这方面服务工作,以减少他们回归社会当中出现的一些异常。
主持人:
谢谢李教授的分析。是的,我们在看到这个社会是否能进步的过程当中,会经常问这样一句话,当这个社会充满了个人戾气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失去爱的能力,也会失去就事论事的能力。所以无论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在怎样发生着纠结,都希望保持理性是我们为人的尊严和本质。
感谢收看今天的《新闻1+1》,我们明天再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