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第二航段任务看点多
新华网“向阳红09”船8月4日电 “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三航段。母船“向阳红09”船船长陈存本4日说,“蛟龙”号预计船上时间6日凌晨即将抵达第二航段作业海区。那么为期约10天的第二航段都有哪些看点?
看点一:考察时间有讲究
夏季风浪这么大,为什么近几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今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都安排在这个时节?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介绍说,太平洋上3至4级风、2至3米浪很常见,长时间风平浪静几乎不可能。往往坏天气后有几个好天气,这就是潜水器下潜作业的最佳时间窗口。
在茫茫大海上漂了半个月,行驶了5000海里,全体科考人员都“憋”着一股劲。迎接他们的,是一场将载入中国海洋科考和资源勘探史册的“追击战”。
看点二:目标区域有“探”点
第二航段的目标区域是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多金属结核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锰、铜、钴、镍,品位高的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范围4000米到6000米的大洋海盆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是结核富集区,结核的平均丰度较高,干结核资源量约有380亿吨。
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中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计划中的几次下潜会兼顾平坦海底、海丘、海山、迎流面和背流面多种地形地貌条件下结核、沉积物和海底生物的详细勘察,以期获得更丰富的科考成果。
看点三:海底勘探有“利器”
对这一海底“聚宝盆”的精细勘探离不开深海利器——载人潜水器。现场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说:“深海就是海洋科研的第一线。”
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2013年,“蛟龙”号从冲击大深度转入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始了服务科考和资源勘探的业务化探索之旅。
看点四:科研人员有重任
按计划,“蛟龙”号在第二航段要预定下潜5次、机动下潜2次,下潜深度5200米左右。除首次下潜由潜航员测试潜水器性能外,其余潜次科学家均有机会参与。
科学家们此行重任在肩,任务包括使用“蛟龙”号近底航行,为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高清视像资料;采集海底巨型底栖生物样品,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采集微生物、水样和沉积物样,提取和保藏生物基因资源样品……
借助“蛟龙”,中国的大洋科考将彻底告别“取样基本靠拖网、人在水面干等”的粗放阶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