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藏身郑州文庙长达7年,教育部门认定非法,文物部门认为合理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文物保护单位郑州文庙中,竟然藏着一所幼儿园,且已开办7年之久,一时间颇多非议。出现这种“混搭”的原因,自然不是房屋紧缺,而是有人看中了“文庙”这块金字招牌。国学光环之下,有斯文可续,有理由可讲,有财源可进,可谓名利双收。
在媒体曝光后,郑州市教育部门曾表态,此幼儿园属非法办学,已下达停办通知。然而,1个月过去了,实地走访,后院东厢内书声依旧。缘何令行而禁不止?幼儿园开到文庙里,是否各取所需?文物开发如何才不悖于保护?本报记者一探究竟。
——编者
连起码的封闭条件都达不到,且从未提交任何办学申请
教育部门: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所谓的国学班,都属于非法办学
郑州文庙坐落于市区东大街,坐北朝南,免费开放。穿棂星门,过大成殿,后院是尊经阁,东西各有厢房。游人到此,多少会有些奇怪:东厢屋门半掩,竟传出孩童上课的声音。屋外是游览空间,屋内却是嗡嗡大课堂。这样的“学校”,实在有些简陋和凑合。然而经查,从2006年至今,这样的办学已长达7年。
2004—2006年,郑州市政府拨款3000万元,对文庙进行重修。文庙大成殿今年5月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东厢分别是“鹿鸣堂”、“得一阁”和“蒙学馆”;而如今,房外却挂着“英才班”、“通才班”和“大才班”的标示牌。
10月17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东厢,屋内上课,一名中年妇女在屋外晒太阳。听到问询,她忙进去通报。记者刚才听到的,原本“小手在哪里”的儿歌、金刚葫芦娃故事,不一会就变成了孩子们“人之初,性本善”,声嘶力竭式的大声念诵。驻校的王姓老师出来介绍情况,称目前有40多个孩子在读,这里是幼儿国学班,是培训班,不是“幼儿园”。
“在读的多数是幼儿园适龄孩子,开的又有10个月以上的长期班,这和幼儿园的区别在哪?”对于记者的提问,王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声明,“我们是有资质的”,并拿出一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盖有省民政厅公章,日期是2013年10月11日。从时间上推断,这是被曝光后校方紧急补办的手续,业务范围增加了幼儿国学培训等项。然而,登记证书上的注册地是天明路1号,而非文庙地址。
郑州市管城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李茜明确表示,这肯定属于非法办学,“它连起码的封闭条件都达不到,肯定不符合办学标准。”而且,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所谓的国学班,社会力量办学都必须事先向教体局提交申请,经教体局核实审定后才能开班。李茜介绍,该单位从未向管城区教体局提交任何办学申请。
“郑州文庙变幼儿园”被媒体披露后,教育部门曾第一时间向校方下达停办通知,但此后并未有任何硬性措施,理由是教育部门“没有强制执法权,且孩子们突然失学会引发家长慌乱。”
上级主管部门收取总经营收入的25%
文物部门:赚钱不是重点,在这里办学主要是恢复前庙后学的古制
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是郑州文庙的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处主任马玉鹏今年到任,但他曾见证“国学班”2006年开办,也目睹其发展。他对文庙内办学持鼓励态度。
“让文庙成为一组死的建筑好?还是活态地传承文化好?”马主任认为,文庙自古就庙学合一、前庙后学,这么做是复兴古制、倡导国学。管理处当年考察了不少文庙使用模式,这是他们所能找到的最优、最合理的选择。他认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很好。
会不会损坏文物?马主任回应,文庙里的文物古建只有大成殿,其他都是几年前配建的仿古建筑,东厢房不是文物。“不是文物,利用有什么不对吗?从保护角度,不住人的木构房屋坏得才更快,使用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还有人说影响游览,办学只使用了一小部分,会有多大影响?为什么不能作为一道风景?”
即使不是文物,但东厢毕竟是公共设施,转给商用是否合适?马主任说,景区设立商店等设施,司空见惯。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赚得只会更多;选择办学,正是因为它恢复的是传统,传承的是文化,“管理处收取总经营收入的25%,按每期50人,每人4000元计,其实没有多少钱。”
据介绍,这些收益归类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上缴郑州市财政,管理处再申请下来,作为场地占用费和水电费等。“基层单位有基层单位的难处,文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看家护院,文物保护资金不宽裕,批评一件事容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马主任说道。
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须经省级文物保护部门审核,向上报批。然而,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工作人员回复,他们从未接到过郑州文庙东厢房改变用途的任何申请,因此没审批过。
除国学外,还涵盖幼儿珠心算、英文等课程
校方:年年倒贴钱,只为弘扬国学
先锋教育督教任晓林是该幼儿园的负责人。关于提交办学申请,任晓林说,他从来不知道,到这里开班,还需要教育部门的批文,“就像借这里的场地开个讲座,还需要事先由教体局审批吗?”在他眼里,当年是文物部门“请”他来文庙的,他的教育机构“声望很好”,他有比这更好的盈利渠道,在这里是赔本赚吆喝,现在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任晓林介绍,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修整一新的郑州文庙在这一天正式开放,“郑州文庙先锋通世大才班”也隆重登场。文庙设国学讲堂,恢复庙学合一,他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正面典型。他认为,弘扬国学是很理直气壮的事,如今却被认定为“非法办学”,“如果这样下去,我们会考虑搬走。”
任晓林算了一笔账,6年来他一直贴钱运营“国学班”。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前3年人数极少,补贴很多,学校勉力维持。近3年,会计核算数字为,2010年学校补贴34000元,2011年补贴21600元,2012年补贴15000元。如今,经营正在向好。
但不可否认,在文庙办国学,也提升了该教育机构的知名度。2006年以来,他们开办亲子读经班160班次,道德讲堂、儒家四书讲座40场2000人次,最重要的是,先锋教育承办并承担了2006年至2013年8次文庙祭孔大典。
此外,在“郑州文庙先锋通世大才班”的招生简章上,记者看到,学校的主要课程并不仅限于国学,还涵盖了幼儿珠心算、英文、舞蹈、雅乐等,与一般幼儿园无异,一年两学期,5300元/生/期。
公共场所就该姓公(记者手记)
文庙里竟然办起了幼儿园,不仅经营多年,而且被媒体曝光也未能刹车。听上去这十分荒唐,但询问各方,几乎都有一番似是而非的说辞。说辞背后,看得出两套逻辑。
办学一方,高举复兴国学的旗帜,理直气壮,甚至声称“赔本赚吆喝”;文物部门,笃定所用房屋并非文物,他们做的是“活态传承”的创新尝试;教育部门,虽然认定了非法办学,但由于没有“强制执法权”,似乎无能为力。
然而从背后看,办学的,打的是“培训班”的擦边球,借着文庙搞包装;管文物的,分着一杯羹,放任景区、校区“混搭”多年;管教育的,多年坐视,一旦被媒体披露,只是“吹一声哨子”,之后还是不了了之。
幼儿园藏身文庙,到底错在哪?占的不是文物,干的是宣扬国学的事儿,这些说辞,都在为自己辩护,但普惠公众的立场,在三方的自我辩护里,不幸都没有看到。文庙是公众的,不是某个办学机构的,更不是文物部门的。公众的就应该是普惠的,国学也好,讲座也罢,请把文庙还给大多数人,这应该成为公共设施创新用途的基本原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