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对坚持党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贵州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深入实践“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以“六强六创”为总抓手,下大力气在改善民生、联系群众、维护权益、转变作风、引导群众、完善制度六个方面勇于创新突破,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下大决心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为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加强惠民生,创新实现群众利益的举措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这为我们指明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根本任务,做好群众工作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为人民造福。
保障民生、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总阀门”。我们坚持以推进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多办雪中送炭的事顺民心,多干实实在在的事得民心,多解群众忧心的事暖民心。紧紧扭住扶贫开发这个“第一民生工程”,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统筹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把扩大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实施好教育“9+3”计划,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解决好基层师资问题、设施问题和人才问题。在农村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在城市积极开展“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改善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逐步缩小户籍、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区域和城乡差别,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改善民生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前提环节:加强察民情,创新夯实联系群众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好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环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为人民服务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切实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坚持在接地气中察民情。领导干部只有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体会群众工作的真谛,才会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着力深化 “四帮四促”活动,选派3万名干部,成队建制驻村开展同步小康创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各级领导干部广泛进村入户,进车间、到田头、访学校,和工人、农民、教师等普通劳动者交朋友,察实情。坚持做到群众信访问题多的、工作推进有难度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边远偏僻贫困的地方“五必去”,贫困户、村组干部、老党员、致富能人、五保户“五必访”。运用好“书记省长—群众直通交流台”以及网络等平台收集民情民智,组织好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群众加强联系,利用高校、社情民意研究机构等反映群众意愿,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联系群众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有力支撑:加强保民安,创新维护群众权益的方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夯实社会和谐之基,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我们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利益关系协调看作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支撑,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围绕给群众支撑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在第一现场构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防线,健全完善以社区、村为管理框架,以楼群院落、村民组为基础单元的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加快形成矛盾纠纷快速处理化解机制。切实维护群众民主权利,重大事项和决策出台前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推广运用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铜仁经验”、矛盾就地化解“余庆经验”、社区管理“贵阳经验”、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等先进经验,在维护群众权益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紧迫任务:加强化民怨,创新群众满意作风的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这就警示我们,坚决反对“四风”,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化解民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紧迫任务。
深入抓好作风整治,以优良作风带动群众。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提升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坚定性,以优良作风凝聚力量,用共产党人的“奋斗指数”提升贵州的“发展指数”,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深入抓好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自查自纠和机关作风评议等作风整治行动,坚决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慢求快、去浮求实、去贪求廉,始终绷紧党纪国法的“高压线”,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优良的作风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以奋发实干为人民谋利益,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自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弄明白为谁掌权、为谁做事、由谁评判,努力形成用群众工作的结果说话、让群众作出最终评价的工作导向和政绩导向,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待群众要似亲人、如朋友,以转变作风的实效化解群众怨气,在转变作风方面创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汇民力,创新点燃群众激情的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深化改革、推动跨越,主体力量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
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质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想发展、盼富裕、求公平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发挥好,点燃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与自信。我们深入开展“讲访帮促”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注重用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群众想干的事情,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要去努力推动;群众不愿干的事情,不要去强迫,重在积极引导;对看准的事情,要鼓励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干。注重创新教育引导群众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法,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坚持人对人、手拉手、心贴心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注重增强领导干部在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香的真感情,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的真功夫。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把“脚板走访”与“网络对话”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现代传播手段,牢牢掌握宣传话语权和主动权,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创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聚民心,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做赢得人心的工作,做什么都是见物不见人,最后是不会成功的。要建立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把制度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赢得民心的重要保障,通过改革创新、建章立制,坚持把成功的做法经验化、零星的探索系统化,推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坚持完善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既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要依靠制度做好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我们紧紧依靠群众加强制度建设,把联系群众、民意表达、维护权益、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并巩固下来,使聚民心、接地气成为一种常态,办实事、解民忧成为一种自觉,抓改革、促发展成为一种追求。坚持把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和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完善各级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和群众工作中心,加强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更加严密、科学、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实施监督,通过自查、抽查、督查、暗访和突击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落实中的问题,对变形、走样、缩水等行为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在完善和执行制度方面创新突破。
“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我们要牢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始终如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群众工作,把4000万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创造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编辑:SN098)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