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7%,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如何认识7.7%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们观察和评判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到第六个年头,虽然世界经济出现恢复性好转迹象,但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发达国家失业率较高,缺乏带动全局的重大技术创新,复苏动力仍比较弱,前期刺激政策退出又增加了复苏的变数和风险;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普遍减弱,经济增速显著低于预期。这一年,国内经济转型期特征更趋突出,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面临不少制约因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沉着应对,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长短结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我们观察和评判经济发展,不仅要看自己,也要比世界。从国际上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2013年一、二、三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分别增长1.3%、1.6%和2.0%;欧元区一季度同比下降1.2%,二季度下降0.6%,三季度下降0.4%;日本一季度同比增长0.1%,二季度增长1.2%,三季度增长2.4%;三季度,印度同比增长4.8%,韩国增长3.3%,马来西亚增长5.0%,印度尼西亚增长5.6%。从国内看,7.7%的增速与上年持平,但创造的GDP增量达到49375亿元,比上年多增3009亿元。
我们观察和评判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现实,也要看规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7-8%,不仅符合我国要素供给和能源资源环境现状,符合国际上追赶型经济体高速成长一段时期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一般规律,更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阶段性特征。最为突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在发展速度上,从过去两位数超高速增长转向7-8%的较快增长,更加注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动力上,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工艺、产品创新;在发展结构上,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来看,当前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调,也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更长时期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我们观察和评判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一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构趋于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粮食实现十连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提高到46.1%。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达到53.73%。1-11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3.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上年的3.10缩小为3.0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的比率比上年提高7.3%。2013年,尽管经济增长与上年持平,但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超过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上年持平,低于预期目标。从指标相互关系看,7%以上的增长与3%以下的通胀、4%左右的登记失业率是协调的,与增长7.5%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9%的工业用电量和增长10%的货运量是相互匹配的。
我们观察和评判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结果,也要看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改善民生、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不能简单地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这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发展速度观上的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过快的速度是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一看到经济速度正常地回落,主动地调控,反而不能保持定力,简单地将其称为“14年来速度最低”。转变观念,不仅限于政府,恐怕大家都要努力。
(原标题:郭同新:全面准确认识国内生产总值7.7%的增长速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