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一:注重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强调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这是文件中的一大亮点,是中央着眼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些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13年取得了总产12038.7亿斤的好成绩。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们以往不得不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保住了产量,却污染了环境。一些地方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埋下了不少隐患,已到了非下决心治理不可的程度。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农业将难以为继,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常言道,农耕不能“穷其地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亮点二: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推广先进技术
农业生产方式应当如何转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其次是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我国目前的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
此外,也要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
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还要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这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得到强化。文件提出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重大工程。并提出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进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以及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对于面积辽阔但退化严重、生态脆弱的草原,也提出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此外,对海洋生态、渔业捕捞、江河湖泊综合整治等都进行了全面部署。
亮点三: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
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今年一号文件的另一亮点,就是提出要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对那些污染严重、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的耕地,该改种的就改种,该治理的就治理,该退耕的就退耕。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全国有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6471万亩耕地属于25度以上陡坡地。
在休养生息试点方面,主要安排了3项工作:一是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支持受污染的耕地逐步改种转作。二是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从2014年起,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逐步实施。三是开展实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试点。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要特别注意摸清底数,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控制好规模和节奏,分类探索耕地修复保护模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冲击,确保修复区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受影响。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