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跑审批就是求人,没有明确规则约束审批者,企业往往只能选择请吃饭喝酒、送礼送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描述的这种畸形政企关系,在过去30多年里,成为浙江乃至中国常见的潜规则。
浙江有望在全国率先矫正这种关系,遏制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权力寻租、权力腐败。
近日,我省决定率先试点负面清单制。舟山群岛新区、嘉善县、海宁市、绍兴市柯桥区四地作为试点,今后在核准目录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必再经审批。
建立负面清单制
过去企业投资任何项目,都须经政府核准审批。此次改革试点四地将率先打破这一束缚。
省政府要求试点地区,在此前规定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基础上制订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符合准入标准的企业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对此,政府干涉不了,也不再审批。
为此,试点地区将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结合试点地区实际,研究提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等领域的负面清单,向社会公布。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企业禁止投资。
从重审批轻监管到减审批重监管
除了解决政府管得宽,此次改革还将解决政府管得太多太细。一事须经很多部门审批,多部门共管一事,相互不衔接,存在很多扯皮、推诿,以致身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所适从,延误商机。
对此,此次改革规定,试点地区企业在获得用地、作出承诺后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评审、施工,竣工后接受全面验收,实行“先建后验”。
此外,还将建立前置事项承诺加备案、承诺公示、集中验收、责任追究、全过程监管等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推动政府从过去重审批轻监管,向减审批重监管转型。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013年以来,我省着眼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开始推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李强省长此前在《求是》杂志刊文称,“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决定,给行政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的笼子。”
今年年初两会期间,李强省长在发言时曾谈到,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两项主要内容即:清理政府权力清单,行政审批减权放权。
姚先国说,政府的权力清单对应着企业的负面清单,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权力清单有三大特征,规范、透明、追责机制”。他分析,此次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管住政府自己,管住过去政府“闲不住、看不见的手”,把它置于阳光下,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依法行事,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一方面,政府改革将激发市场活力。过去是有红头文件才可以做,把政府权力压缩在权力清单里后,其他的没有明确不能做的事情,将由市场主体、民众自己去定。
另一方面,管住政府权力,审批流程清晰透明,也就管住了腐败之本,遏制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权力寻租、权力腐败。
姚先国说,浙江此次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负面清单制度试点,有望在今年内扩大到全省范围推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