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3月2日电(记者 齐中熙、石志勇)离西安市往南大约300公里,进入大巴山深处。巍峨群山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居于深山,巡路养路,用青春和生命保障铁路连续36年安全生产零事故,让身处险境的“担心线”变为“放心线”。
这条“放心线”的维护者,就是号称“巴山精神”的坚强堡垒——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而夏传康,就是传承这一精神的第12任撑旗人。
养路先养人养人先铸魂
巴山腹地,虽然风景优美,但却闭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天风餐露宿,在崇山峻岭、黯黑隧道中巡路养路,那份寂寞、辛苦甚至恐惧,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
守护在这里的巴山工务车间,是全国的老先进,获得过10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走出了8名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2006年,夏传康来到巴山,成为这里第12任党总支书记。
性格倔强的夏传康,一进山,心中就憋着一股子劲,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干好工作先要留住人。
每逢清明节,夏传康都要带领党团员为当年修建襄渝铁路线的筑路烈士扫墓、描碑文;定期组织党员职工瞻仰巴山荣誉室,组织收看反映巴山铁路人奋斗史的纪录片《巴山路魂》。
“巴山的条件确实苦,但它却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我不来别人就得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第一代巴山铁路人平淡但坚强有力的话,深深地扎根在一代代巴山铁路人心中。如今,“在巴山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和安心山区、爱路爱岗,已成为巴山铁路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当然,精神不能当饭吃,要留住年轻人,还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给予关心。
硕士毕业生刘玲是个山东烟台女孩,2011年8月来到巴山工作。刚到巴山,除了生活、工作上的艰苦,还有一点让她受不了的,就是这里的菜太辣。
看到连续几天不怎么吃菜的刘玲,夏传康主动询问:“你这是减肥吗?这么累的活不吃饭可不行。”
得知刘玲吃不了辣椒时,老夏忙嘱咐大厨以后炒菜要少放辣,给不习惯的年轻人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那以后,菜不那么辣了,刘玲也吃得多了。但酷爱辣椒的老夏,从此吃饭就带上了一瓶辣椒酱。
虽是一件小事,却让刘玲记忆至今。
找到思想教育的“解药”
多年的基层工作,让夏传康逐渐找到思想教育的“解药”。
去年11月份,夏传康刚换成了一部智能手机,就撵着年轻人教他“微信”的使用方法,并让每名职工都加入到他的“朋友群”。
通过职工们在群里聊天,夏传康仔细观察职工的情感变化,对症下药。
先用“生活药方”。山里潮湿,被褥容易返潮。他就为每人多配备了一床被褥,亲手给大家换上。晚上,又到宿舍收大伙儿的棉袄,逐个放在暖气片上将潮气烘干。第二天早上,让大家暖暖和和穿着去上班。
再建“成长档案”。每周举办职工大讲堂,每月开展技术比武,和技术一流的师傅“结对子”,让业务骨干到段机关科室轮训,定向培养,人尽其才。
还创建了以刘玲名字命名的“刘玲工作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榜样的力量,让身处深山的年轻人,有了希望,有了奔头。
铁路人不求扎根,只求安心。夏传康说:“我们搬不走大山,就在大山中寻找快乐!”
他们给小鸟“建家”,为的是山里更多的莺歌燕舞;他们自造“乐器”,用废旧钢轨制作的“巴山钟”,声音美妙悦耳;他们修建了鱼塘,养猪养鸡养鸭,自豪地称之为“纯散养,无公害”。
“美丽巴山”,倾注了夏传康太多的心血和热情。
科学养路巴山情
巴山工务车间地处陕川交界,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任务,集中襄渝线最长的隧道、最高的钢梁桥、最小的曲线半径、最大的坡度、最高的海拔和最艰苦的环境,被人们称为“空中铁道”、“地下长廊”。
每天清晨,在巴山工务车间的各个工区,都能听到这样整齐的声音:设好防护、不走道心、及时下道、珍爱生命。这是职工们进行的安全宣誓。这种规范化管理早已是全体职工养成的行为习惯。
七年来,夏传康组织工区技术能手组成攻关组,探索“工厂化单元修”“第三方查看分析”等精确修、专业修方法,不断提高线路维修质量和效率。面对山区雨情不定,常发短时暴雨等特点,他与一线职工一道严格规范应急工作程序,自行研制出视频监控装置,推出“观天养路”等一系列科学实用的养护维修方法。
2009年,襄渝二线开通后,全长10658米的新大巴山隧道,养护标准等级高、维修难度大,夏传康和支部一班人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对这段路进行养护,并实现连续13个月7项指标零误差,创造了山区非提速线路养护的奇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