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早晨,韩国政府将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还至中国。几十年前牺牲在异国他乡,如今,英灵终于魂归故里。听到这一消息,作为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并曾在去年受韩中文化协会邀请访韩并祭拜了战友墓地陈若必老人,非常激动。28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专程赶往宜宾,独家专访了这位已82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
志愿军老兵守着电视看战友遗骸回家新闻
28日中午,记者来到四川宜宾南岸绿洲花园陈若必老人家中,见到了这位老兵。当记者走进老人的家时,陈若必只是看了记者一眼,然后又将目光转向电视,电视里面正在报道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新闻。
去年6月底,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表示,愿意将安葬在京畿道坡州市公共墓地的中国士兵遗骸交还家属。7月9日,受韩中文化协会的邀请,81岁的陈若必,与85岁的赖学贤、78岁梁登高一起,来到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中国志愿军墓地,向长埋在那里的362具中国志愿军遗骸焚香献花。
虽然看到战友遗骸能在他乡得到妥善的安葬,但是,战友何时魂归故里,始终牵绊着三位老人的心。“今天,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与亲人们见面了。”陈若必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哽咽着说。
陈若必大女儿岳一琅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母亲去年受韩中文化协会邀请访韩,祭拜了战友墓地之后,就一直牵挂着战友们的遗骸何时能回到祖国。“所以从今天上午开始,母亲就一直守着电视机前,一遍又一遍地看‘战友回家’的新闻。”岳一琅说,“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件大事。”
对话老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
在陈若必家的阳台上,陈若必的孙儿拿出她去年到韩国访问时报纸与以前拍摄的一些照片,抚摸着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陈若必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陈若必说,当年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战友,现在都已是耄耋之年,“有的拖着残病的身体,但至少都回到了祖国,与亲人过着幸福的日子,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守卫一方国土,最后牺牲在异国他乡,他们的母亲连儿子的骨灰都看不到。”陈若必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现在好了,他们也算是回到了家,“好啊好啊……”
四川新闻网:您是哪一年入朝参战的?
陈若必:1952年底入朝,我实在1950年时入伍参军,当时我才20岁,在成都女子高中读书,文化程度当时来说算高的。
四川新闻网:您当时在部队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陈若必:最开始,我被分派在到62军168师干部部工作,是团里少有的几个女兵,主要负责管理团级以上档案和慰问等工作。
四川新闻网:那时觉得辛苦吗?
陈若必:非常辛苦。前期全靠晚上行军、修工事,白天就一动不动躲避敌人飞机。还记得一次修上甘岭的工事,已经很就没有铁锹工具了,好不容易运来一火车,当夜必须下完,晚上是零下十几度,又没有手套,条件十分艰苦,任务十分艰巨,但必须完成。
四川新闻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您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陈若必:战士的情绪很重要。在作战空隙,我们还要组织开展运动会,经常都是一开始,就听都警报又隐蔽起来,后来习惯了,我们这边在开运动会,飞机在那边炸他的,就当是在给我们放礼炮。我们开运动会,高射炮、机枪就架在制高点保护我们,这是别的运动会没有的场景。
四川新闻网:访问韩国,给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陈若必:韩国友人很热情,我们一下飞机,就看见他们在机场迎接我们,还专门准备了横幅和鲜花。尤其是在参观中国志愿军墓地时,我们见到长埋他乡的战友,这让我们相当感动,那块墓地风景很好,周围都是茂密大树,墓地在一块很高的坡地上,墓碑都朝向北方,墓碑上用韩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写着“中国军无名氏”。”
四川新闻网:现在,看着长埋他乡的战友遗骸回家,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陈若必:今天能迎来第一比战友遗骸回家,相信还有第二批,以及全部,让亲人们都了一个心愿,特别是我们志愿军老战士和志愿军的后代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有战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