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相关祭品一路走俏。与往日略有不同的是,今年祭品新增纸扎苹果5S手机、乃至无线路由器等“奇葩祭品”,并被部分学者批为“哗众取宠”。北京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奇葩祭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以现代生活元素为参照,放大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良部分。此类情况出现是因为目前民间缺乏合理的祭扫程序。因此张颐武建议,陵园可印发相关的恰当扫墓程序材料,共祭拜者参考,“总的来说,追思祖先、继往开来优秀文化内蕴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继承的”
“奇葩祭品”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中不良成分的放大
“奇葩祭品”的出现或许并非偶然。在张颐武看来,这实际是种不良风俗,是以现代生活的元素为参照把传统文化中并不优秀的部分放大了,“它们作为工艺品来说尚具有一定趣味性,但作为祭祀文化的一部分则不宜提倡。
“传统习俗中也有这种‘怪现象’。”张颐武告诉记者,旧时曾讲究烧纸钱、大型纸人纸马,虽有寄托哀思的合理性,很难简单判为庸俗、低级,但这种风俗意义不大,亦不应完全肯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祭祀过程中呈现这些“奇葩”祭品,很可能会把原本庄重的仪式滑稽化。张颐武称,社会既要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优良部分,也要对其中存在的不积极的部分及时“移风易俗”,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还出现了“网上祭扫”的新形式。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是引导社会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相较而言,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到痛批,张颐武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明代人扫墓的祭祀方式意义不大。”张颐武说,拜祭先人还是自己表达心意为好,亦不必苛求一定到先辈墓前跪拜,有追念之心已足够,而网上寄托哀思也是种不错的方式。”
清明祭祀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精神上的归属感
“奇葩祭品”自现世以来,在引发争论的同时也引起不少网友和学者的担忧,认为这是祭祀文化的庸俗化,亦是现代社会拜金主义的体现。对此,张颐武表示,这些祭品的确“格调不高”,因为祭祀意义在于追求精神上的归属感。
“清明扫墓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追思先辈是为了更好纪念其历史功绩,从血缘上记住一脉传承。”张颐武表示,奇葩祭品并非公众应该关注的重点,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不能群起追捧、助长这种不良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张颐武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这实际是因为现在需要一种合理的祭扫程序,如缺乏这个环节,祭拜也会缺乏庄重感。
张颐武指出,消除这种陋习需要予以正确引导,“清明祭扫应通过仪式感净化祭拜者的心灵。追思祖先、继往开来优秀文化内蕴才是我们应该继承的,这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张颐武建议,虽然各地祭祀习俗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基础性环节能够设置,“陵园的工作人员还可提供类似服务,印制宣传基本祭祀仪式的说明单,为扫墓者提供可参考的程序。比如写明可通过三鞠躬、上香、献花等方式祭拜。”
应以简朴庄重仪式树立年轻人对先辈的敬意
近日,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各地纷纷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比如山东曲阜举行甲午年春季祭孔大典,河南等地举行祭黄帝的祭祀大典,张颐武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这可以令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点点滴滴都受到尊重,让后人将前人的创造力量融汇到今天的发展建设中。”
在部分人看来,清明节祭扫实属“私事”。但在张颐武眼中,这细究起来却是社风民风的具体体现。“追思古人说到底是为了今人的发展,同时为社会树立正面的道德示范标杆,否则社会很难进步。”
张颐武还充分强调了此类庄重仪式感的价值所在。在他看来,这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尊重,仪式过程中庄严肃穆气氛的熏染能够提升个人人格乃至精神境界,久而久之,可以在全民逐渐树立恰当的道德观与良好的社会风气。
“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不能泛泛而谈。关键在于通过规范的仪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家庭感受到对传统以及先辈努力的敬意,秉持对历史应有的尊重。”张颐武最后强调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