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为科,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绿色制药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制药重中之重学科负责人、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负责人,兼任浙江台州医药化工块状经济首席专家和浙江德清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首席专家等。曾获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苏为科长期从事绿色制药工程技术的研究,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科研业绩突出。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先后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浙江省高新技术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绿色化工重大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并已有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在企业建立起15个全球最大、最强的生产示范基地;取得3.1类原料药批件1个和新药临床批件2个;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部。
20多年来,苏为科为实现中国的“制药强国”梦,带领他的创新团队,秉持“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精神,以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魄力,坚持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己任,主动对接浙江省医药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长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引领区域制药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制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推动学科支撑制药产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突出的工作业绩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廿载青春年华,只为研发绿色制药技术
2008年1月8日上午,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苏为科团队完成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因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受到表彰。为了研发成功这一绿色制药技术,苏为科消耗了20年的青春年华,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和企业车间……
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研发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将存在安全和环保隐患的工业生产逐步转移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了从工艺源头消除或减少安全和环保隐患,解决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环保之间的矛盾,1988年,时年27岁、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苏为科,开始了他寻找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剧毒生产原料的绿色制药技术之路。
因为是白手起家,不可能立即通过政府立项得到资助。苏为科那段日子是极其艰难的。没有资金,就自己到处跑,那时的化工企业环保意识远不如现在这样强,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节省时间,他不顾自己重度萎缩性胃炎,仍然常常吃住在实验室,连饭也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家人送。废寝忘食、带病工作更是常有的事。
值得骄傲的是,苏为科在科研探索之路上,带出了一支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富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在他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引领下,苏为科团队成员个个心齐肯干,没有寒暑假。“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已经成了苏为科团队响亮的口号!为了培养团队实干精神,苏为科还不断将他的“立地”科研理念传输给团队中年轻老师们,“做技术研究的人,一定要深入企业,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着手”、“要把论文做在车间里,把科研做在浙江大地上”……苏为科对青年教师独特的栽培方式,让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也赢得了诸多同行的赞赏和敬佩!
天道酬勤也酬智!通过近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苏为科带领他的创新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简称BTC)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物质生产氯甲酰胺等5个系列产品的绿色制药技术。这一新技术不仅具有原料易得、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而且实现了原料、催化剂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真正从源头上消除或大幅度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开发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制药技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完整的绿色制药集成技术体系。
这一发明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项,在浙江利民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昌明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2004年至今累计产值20亿余元,利税4亿余元。其开发的氯甲酰胺等5个系列产品总体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十年荏苒岁月,全力打造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制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加快浙江省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的步伐,2004年10月,以苏为科为负责人的浙江工业大学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
作为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负责人,苏为科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为国内大批医药企业解决了包括新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环保处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先后与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20余个研发中心以及多个合作研究院,并在江苏、山东等地建立生产和中试基地。
在苏为科的带领下,平台先后研发成功有毒有害物质绿色替代技术、不对称生物催化技术、化学与生物耦合技术、管式反应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机械化学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制造关键和共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浙江、江苏、山东等国内两百余家医药骨干企业,先后建立了15个全球最大、最强的大宗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应用了平台研发的绿色制药关键共性技术,不但起死回生,还成为医药上市公司或是制药知名企业。
平台自组建以来,多次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1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视察浙江工业大学时指出:“浙江工业大学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典范,真正做到了资源整合、开放共享,而且瞄准世界前沿,服务制药产业的需要,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去年提出的‘协同创新’的要求,做到了国内一流、国际接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等纷纷对平台主动对接浙江医药产业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给予报道,平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心系百姓健康,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有效模式
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以平台为基础,2011年8月,浙江工业大学又牵头组建了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身为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的苏为科,与中心人员夜以继日,同心协力,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有效模式,寻求各创新资源和要素更深层次的协同,以加速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型。
协同创新核心是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由于中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运行过程中势必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苏为科与中心人员脚踏实地,锐意改革,不惧困难,在平台前期实践基础上,先后建立了重大事项协商解决、创新人才协同培养、项目联合攻关、人员分类聘任、知识产权协议归属、物化资源共享统筹、企业难题远程视频诊断系统等相对独立的实体运行机制,成功构建起协同创新有效模式,使中心成为学校各项事业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2013年2月27日,为了圆满完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答辩工作,腰椎手术需要休养的那段日子,苏为科仍然坚持躺在床上一遍遍练习PPT,并捆绑着钢板上京答辩。在苏为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因此在申报过程中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2013年5月17日,中心在全国首批申报“2011”计划的167家协同创新中心中终于脱颖而出,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14个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协同创新中心。
开展绿色制药协同创新,就是要对接制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现代绿色化学与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生产工艺,加强现代药物制剂研发,加快低端原料药向高端原料药转型、原料药向高附加值的现代药物制剂延伸发展,最终实现“制剂出海”。苏为科深谙此中道理,要实现中国“制药强国”梦,必须加速构建现代制药模式——“做精原料药,做强制剂”已迫在眉睫。近些年来,在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为科带领中心科研骨干人员,全力打造“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制药模式示范园区——位居台州临海的国家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和位居上虞的杭州湾工业园区。苏为科立志在未来4年,带领中心重点突破药物制造工艺路线绿色设计、有毒有害物质绿色替代、高效催化反应、管式反应、现代缓控释制剂、药物晶型控制与转化等20余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为打造现代制药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使园区总体药物制造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同时努力将现代制药模式及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于江苏、江西、安徽、山东等制药产业集聚区,提升我国药物制造整体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药品必须先送到美国检测,并拿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才可以出口。仅浙江省而言,每年检测费用高达1至2亿美元。为了保障百姓用药安全,降低药品检测费用,促进我国药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同国际接轨,协助制药企业实现制剂出口欧美市场,2011年,苏为科多次不辞辛劳赶赴美国Irvine Pharmaceutical Services,Inc.(IPS)公司洽谈,终于赢得美方信赖,使中心与IPS公司成功共建符合美国FDA要求的亚洲唯一的第三方药学独立检测实验室,从而打破原料药及成品药出口壁垒。以该检测实验室为依托,中心将开展药品在国际上市前独立、公正、权威的分析测试、质量评价与认证工作,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药品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服务体系。
面对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欧美制药强国的技术壁垒,苏为科从不气馁,“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各个击破的办法,我们有信心让中心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使绿色制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的中国必将在国际制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013年10月,在苏为科等人的努力下,作为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依托平台的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成为浙江工业大学首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增添了苏为科实现他心中“制药强国”之梦的信心。
站在国际前沿,为青年开启梦想天窗
20多年来,苏为科从未停止过在绿色制药领域奔跑的脚步。他始终以一名绿色制药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站在国际前沿,在课堂上、在企业里,传播着他多年积累的技术知识和科研工作经验。他培养的学生业务精湛、求真务实,不论留校还是在企业、环评机构,都是绿色制药领域的技术骨干和佼佼者。在同事眼里,苏为科谦逊和蔼、为人低调、精力充沛、踏实肯干。然而,苏为科的身板事实上不是旁人想象的那样健康、硬朗。他曾经为了赶着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论证答辩,把手肘骨摔裂成了四片。常年的劳累,更使他的腰椎病严重至手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苏为科有很多独到的理念和模式,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他让学生深入企业,接触企业遇到的实际技术难题,将服务中发现和凝练的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作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这种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深受广大制药企业的喜爱,而且研究资金也有了企业的资助,从而为学生创造了科学、优质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环境。
制药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创新人才体系的支撑。为了培养制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的领军人才,苏为科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为主体,依托行业产业,加强校校、校所、校企、中外多元合作,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培养,建立起制药行业急需的国际化人才的协同培养体系和长效机制。苏为科率先在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开设企业班和国际班,并践行“寓教于研、创新主导、协同培养”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全方位、革命性的改革,实施人才培养的卓越化和国际化战略。他的这一战略赢得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这个基地班有企业班和国际班的提法很好。国际班的提法表明,我们将来的人所支持的我们国家的产业一定要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上,和国际同行较量。第二个也很切实符合浙江文化。浙江省有很多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老板们都有争天下第一的企业梦,我们为他们一代一代的发展提供可以支撑天下的人才,这样的设想推出的企业班,确实很符合浙江的文化和企业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选题。我们觉得这个构思很好。”
苏为科有感于国家对他的培养,时刻不忘回馈社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苏为科带领其团队成员把团队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奖金9.5万元全部捐献给了红十字会,用于援建地震灾区爱心学校。2010年,苏为科又捐资10万元设立了药学院“药学专业学习单项奖学金”,以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人的追求、理想和信仰是实现梦想的内在动力。在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2013级企业班和国际班新生开学典礼上,苏为科语重心长地告知新生们:“记住,你们肩负的重任——建设‘制药强国’。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用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对待。要团结协作,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勤于思考,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亲友的嘱托,无愧于人民的期望,无愧于当代大学生的称号,无愧于新世纪青年的光荣与责任!”
苏为科忘我的敬业奉献精神、刚毅坚卓的精神气质和高超的人生境界,只因心中装着民族的兴盛、百姓的健康、学生的成才。而今,已是知命之年的苏为科,仍然不顾劳累和病痛,执着而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和科研一线,为中国的“制药强国”之梦而奋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