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锣密鼓查办“老虎”的同时,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于“五一”前夕密集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4月份所通报的案件中,乡科级以下干部占被处理人数的相当比例,其中部分人还是因为“迟到早退”、“服务态度”等“小事”而受到处分。虽“蝇蚁之事”仍一丝不苟,狠抓群众身边的“苍蝇”,释放了哪些反腐信号?
抓“苍蝇”毫不手软,百姓拍手称快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纠正“四风”监督举报直通车“每周通报”上的黑名单几乎涵盖了各个省区。值得注意的是,接连几个月以来的通报批评中,由于基层官员数量众多、距离群众近易监督,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的曝光率最高。
被查处的问题有一些是干部不作为、公款旅游、公款吃喝、送礼收礼等百姓深恶痛绝的“大事”。比如,兰州市西固区环保局对辖区内相关企业监管不力,对某甲醇生产企业长期违规试生产问题查处纠正不到位,环保局局长乔克雄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副局长李民集受到行政记过处分;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杨雄为其子大操大办婚宴,收受礼金10.36万元,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收缴违规收受的礼金;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财政所所长李根祥公车私用,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第二小学校长吴维国公款旅游,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追缴公款旅游费用上缴市财政。
也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因上班玩游戏、服务态度生硬等百姓见怪不怪的“小事”而“遭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会议纪念馆馆长杨枝俊、县政协副主席崔振玺、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郑顺吉、通渭县供电公司物资供应中心副主任李文斌4人工作时间打麻将“被抓”,受到党内警告和行政记过处分。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科科员杜伟泉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玩游戏、上网聊天,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办事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董洁在接待群众时,态度恶劣受到警告处分。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供职的李静说,“老虎”相对离得较远,而侵蚀百姓利益的“苍蝇”就在身边,其贪腐行为、作风问题最容易看得见。现在通过网络曝光台等方式,人人都可以拿起“苍蝇拍”,确实大快人心。
“拍蝇”也是从源头上反腐
就因为坐公车办私事、服务态度生硬而受到处分,这些当事人“委屈”吗?
相比过去,个别地方和部门把组织纪律当成松弛的低压线。迟到早退、上班玩游戏,根本不算个事,打个哈哈就过去了。现在处处是高压线,随时都有可能“触电”,这也难怪很多基层公务员感慨:官越来越难当了。
西部地区一位科级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一听到“拍苍蝇”,就感觉要拍自己一样。在他看来,各地通报的案例中,有些行为属于作风范畴,作为典型案例批评,成为百姓唾弃的“苍蝇”,这样的“打法”的确让很多干部都绷紧了神经。因为有利剑悬在头顶上,随时都可能断送自己的前程。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养蝇为患”后患无穷。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献华认为,那些目无组织纪律、“小毛病”缠身的干部,有可能就会出大问题。在反腐的大环境下除了“打老虎”,还持续不断地“拍苍蝇”,既增强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也是从源头上遏制更大腐败的产生。
“拍苍蝇”释放反腐信号
“打老虎”行动体现为“无论官职有多高,都要一查到底”,“拍苍蝇”则给百姓释放更现实的反腐信号:官员的级别再小,作风问题再“常见”、贪污情节再“细微”,只要违犯党纪国法,就要受到惩罚。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称,“苍蝇”的危害在于,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不良作风和滥用公权将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从而直接损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苍蝇”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程度更广、更深。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一些基层干部感到“风声越来越紧”,不敢稍有懈怠,这说明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反腐举措有了明显效力。但是,不少官员仍在小心翼翼地上演最后的疯狂。有的官员穿着各种“隐形衣”吃拿卡要;有的官员给子女办婚宴,为避免桌数超标,表面上安排了规定的桌数,实际上有一大波不上桌的随礼人员;还有个别官员正在急着给家人办理出国手续,从而转移资产。
正如有媒体评论所言,不放过“苍蝇”,既需要打虎般的决心,更需要持续跟进的耐心。
尤其是“拍苍蝇”,必须把制度笼子打造得再密实一些。新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反腐败单行法律和配套法规立法……人们期待这些改革能够加速推进,让治本之策给广大党员干部设定“红线”,时刻绷紧雷区之弦,时刻牢记“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让最后的疯狂成为泡影。
“拍苍蝇”更需要发动、依靠群众。据某大型网站的调查,对于目前反腐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题中,有25.84%的网民认为“难在能否重视群众举报线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朝克认为,当“我要举报”得到足够的重视,举报后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人民监督真正有了力量,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都会无处藏身。当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的环境形成,也就彻底断了某些官员疯狂的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