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近年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越来越青睐兴安岭,纷纷来到这里体验原生态旅游。随着大兴安岭积极转型,生态旅游成为产业发展新主角。
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
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吸引八方来客
大兴安岭旅游产业资源丰富,是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国内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松嫩平原和内蒙古草原的天然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有“绿色宝库”、“金鸡冠上的绿宝石”之美誉,在国家生态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自然资源丰富。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81.23%,活立木总蓄积5.38亿立方米,是许多重要的物种的繁育和繁殖生息地,野生动植物资源1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貂熊和紫貂种群多栖息于此,大型动物驼鹿和马鹿在其保护区内也经常可见,已发现煤炭、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40多种,矿产地600余处。大兴安岭盛产蓝莓,是“中国野生蓝莓之乡”。
旅游特色鲜明。“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享誉海内外,有北极村、观音山、“五•六”火灾纪念馆、南瓮河湿地、寒温带植物园、九曲十八弯、白山景区、鄂伦春民俗风情园等著名景区景点,有鲜卑人祖居的嘎仙洞、中俄雅克萨古战场、“黄金之路”古驿站等历史遗迹。
近年来大兴安岭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全方位营造旅游发展氛围,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2013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7.9%和19.2%。确定重点旅游项目13个,已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3.27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17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和8.23%,分别完成年计划的44.5%和43.7%。
黑龙江第一湾。摄影刘亮
冬季旅游享誉海内外
北极漠河,积雪期240天左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深深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来此找北、找冷、找奇、找纯、找美、找净、找自然。每年冬季,大兴安岭地区都吸引10余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航班一票难求。
近年来,大兴安岭充分发挥降雪早、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等独特的冰雪自然优势,映山红滑雪场成为黑龙江省滑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滑雪的最佳时期延长了近3个月,进一步推动了林区旅游黄金期由夏季向冬季延伸,展示了大兴安岭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为将冰雪旅游做热,旅游部门开辟了一条条旅游线路,使游客得以畅游大兴安岭千里林海雪原。在自然生态滑雪场---大兴安岭映山红滑雪场滑雪,到十八站鄂伦春人家做客;探秘奇、美、纯、净的漠河北极村,欣赏“极夜”天象、原态自然、浩瀚林海、万顷冰雪,坐麋鹿雪橇,看冰灯、打雪仗,黑龙江上冬钓,陶醉北极冰雪仙境。
冬季的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旅游“热点”,不论走进哪个县区局,街道两侧、广场、社区等,一件件富有民族特色、风土人情的冰雪雕塑作品引人关注。
中国北极村-漠河-摄影刘亮
文化兴安岭彰显生命活力
旅游,注入了文化气息,就有了灵魂。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彰显其活力和生命力。
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着重发展冰雪艺术、旅游观光、冰雪体育等群众性冰雪活动,成功打造了底蕴深厚、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动了大兴安岭区养生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大界江、大冰雪、大森林赋予旅游文化以动感。大兴安岭旅游文化,散发出了无穷的魅力。
从伊勒呼里山北麓的大白山、小白山、神秘莫测的鲜卑人的嘎仙洞、古驿站的传说,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鄂伦春游猎民族风土人情、老金沟、李金镛祠堂、具有欧式风情的北极村……孕育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初春的赏花看景到深秋目不暇接的五花山,摄影、绘画、采风,从北极到南瓮河,八万里兴安成为一本厚重的旅游文化经典文献。
北极文化、民俗文化、森林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特色展示出兴安厚重的文化积淀。
挖掘民族资源,打造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有关部门加大了以鄂伦春族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文化开发力度,鄂伦春族萨满舞等6个项目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变化中的中国》和《发现之旅》节目中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民族风情。
挖掘生态资源,打造魅力十足的森林文化。大兴安岭充分发挥大森林、大湿地等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旅游文化体系。
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将这些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当中,赋予了旅游业以鲜活的灵魂,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漠河的圣诞村的开园,将中西文化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形成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联动的新格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