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5时,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急救队抵达龙头山镇八宝村,立即展开伤员救治处置工作;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首批医疗队在缺水少食的条件下,两天内救助44名病患,其中3名是重症病人;省一院医疗队前后联动,成功救下急需“熊猫血”的巧家县包谷垴乡新坪村人潘才能;会泽县纸厂乡卫生院医务科主任吴丰庆不眠不休20个小时,接诊救治伤员50多人;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接诊病人3700多名,并为灾区紧急赶制3万袋防病抗病中药;武警云南总队医院医疗队深入龙头山镇龙泉村、龙井村、左家湾、沙坝村、郑家坪子、老屋基等16个村及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巡诊义诊和灾区防疫工作,为626人提供治疗,巡诊义诊2500余人,发放价值232000余元的药品……
“地震当天孩子送到医院的时候都软趴趴了,这几天多亏了医生护士的医治,孩子现在好多了。”8月8日,看着刚刚做完第二次开颅手术的孩子,肖永本既欣慰又感动。入院以来,会泽县人民医院及时针对伤员的伤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包括肖永本孩子在内的许多受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野战医院是鲁甸地震救灾中最大的一支医疗救援力量。医院8月4日收治的伤员中,有3名伤员的伤势尤其复杂,由于救灾一线检查治疗手段有限,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院长石骥决定依托远程会诊车,请解放军301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和昆明总医院本院的专家为这3名重伤员进行会诊。15时35分,一台会诊车,连起了四地专家对重伤员、对灾区的牵挂之情,16时40分,会诊结束,伤员或空运转移救治,或留在当地治疗,均得到妥善处置和积极救治。
与艰苦作战
塌方、滑坡、泥石流等险情不断发生;药品器械、手术耗材极其短缺;照明、吃饭、通讯都成问题……在震区,医疗队所遇困难前所未有,然而重重险阻并不能抵挡住大家扶危救急的脚步。
艰难行进8小时,徒步山路25公里,8月4日下午5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终于抵达龙头山镇最偏远的八宝村。“最后关头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可以避雨的小工棚,虽很拥挤但可以立足了。早晨,还找到了一股可以洗脸刷牙的山泉水。”在余震不断,缺水、缺电、缺食品、缺救灾帐篷和药品物资的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医疗队员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为受灾村民、救援官兵治疗,并陆续向后方转送了多位髋关节骨折、颅脑损伤的重伤员。黄金救援72小时结束后,医疗队又在居民点开展巡回医疗、疾病筛查以及疫病防治工作,并一直在这个受灾严重、缺少救援的村子里坚守。该院医务部主任、医疗队队长冒殷的10多条微信,清晰记录下了这一个个艰难的瞬间。
“先救治伤员吧,一时半会儿饿不死。”5日中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医疗队断粮了,院长孙建军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只能“狠心”地对队员们这样说道。作为第一支抵达龙头山镇的医疗队,他们被派往营盘村驻点,因为背包都被医疗器械和药品塞满了,他们带的食物很少,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如此,队员们一直在坚持开展救治工作,一拨上山做巡回医疗,一拨留守大本营。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并随着物资的陆续运抵,医疗队才告别了没饭吃的困境。
“要是有块腐乳就好了。”喝着淡而无味的白米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奢侈”地说道。到达龙头山镇后,队员们几乎一直在徒步行走和不间断地工作,就连医院院长王昆华都当起了担架员。5日凌晨2点,强烈的余震将医疗队翠屏小分队的队员们摔得东倒西歪,造成不同程度的受伤,两名队员不得已被送回昆明治疗,但余下的队员一直在翠屏坚持救治伤员。
“你家的厕所在哪里?”“你家的垃圾堆在哪里?”“你家的猪和牛养在哪里?”烈日当空,地面蒸腾起热浪,各种气味混杂,逼得人有些头晕,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野战医院的医生仍坚持在龙树镇开展洗消防疫和灾后卫生知识宣传。背着20公斤重的喷雾箱,医生们的后背很快被汗水浸湿了,可手上的动作却一直没有停下,房前屋后、水潭圈舍逐一被喷药消毒。“灾区的生命救援还在紧张继续,卫生防疫的形势与救援一样,刻不容缓。”昆明总医院院长石骥说,他们将克服困难,增派人手,进一步加强震灾卫生防疫。
抗震救灾工作还在进行,医疗救援队仍在坚守,他们用担当承载责任,用行动诠释使命,为灾区群众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
记者 杨富东 熊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