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的娃哈哈生产线
向隐性权力开刀——宿迁破冰“资格资质去行政化”
做个羊肉泡馍,拉个陕西面皮,政府部门也要考试评定……办培训、搞考试、发证件,政府部门掌控的资格资质事项过多过滥,不仅抬高就业、创业门槛,压制社会活力,更容易异化成为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滋生出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
2014年1月开始,江苏省宿迁市以“简政放权去利”为原则,冲破部门利益阻挠,在全国率先涉入“资格资质去行政化”的改革深水区。
便利民生,向隐性权力说不
“以前给不同工种的员工办证,前后要1年,现在只要跑一趟,用不了1个月。”宿迁市民营企业、紫水晶园林景观公司总经理叶浩对记者说。
就在各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当口,宿迁市将“去行政化”的大刀瞄向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格资质“两资”考试鉴定。
“资格资质事项由政府主导,且往往带有强制性,一般都要经过报名、资格初审、复审、交费、培训、考试、鉴定、发证、年审年检等诸多门槛,实质上异化成了部门隐性的行政审批权,牵连着部门利益与权力寻租。”宿迁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说。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介绍,该市去年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93项压减为5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在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后,当地经过调研发现,仅靠这一项,仍难以释放市场活力。政府部门过多、过滥的资格资质事项,同样是社会主体手脚上沉重的镣铐。
由此,宿迁市先由各职能部门“自查自清”,然后市委、市政府成立由纪委牵头的工作组,挨个对职能部门进行清理,再瞄准“收费”这一病根,责成物价局进行清理,最后统一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最终的清单触目惊心——全市资格资质事项达到569个。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莉介绍,改革之前,资格资质都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培训、考试、鉴定、发证,去年有34万多人参加培训、考试,收费2200多万元。
释放活力,简政放权涉深水
经过5个月的调研,2014年1月,宿迁市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并制定了“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对市内所有资格资质相关项目进行梳理,相关培训下放给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第二步剥离部门利益,将分散在各行政部门的考试鉴定权归拢到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市考试鉴定中心,并向社会机构下放。第三步,按照成熟一个下放一个的原则,将发证项目下放给成熟的社会组织。
目前,这一改革的第一步放开培训已基本完成,正在向第二步“放开考试”深化。在考试鉴定方面,除148项资格资质涉及政府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原因,由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组织,其余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机构、行业协会。其中,首批369个资格资质类项目的考试鉴定下放给知名考试机构ATA公司组织实施。
记者在江苏省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示范点——宿迁考试鉴定中心看到,这里拥有可以同时满足2500人考试鉴定的83个标准化考试场,原本分散在全市43个政府部门的所有资格资质考试鉴定项目已全部整合到该示范点,建立了“一点式接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个平台办结”的服务模式。
作为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一期项目,这些考场与一站式服务大厅、多媒体培训教室等,于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它的出现,便利了众多市民,以往有些资格鉴定从报名到预审、考试、拿证,要跑人社、住建等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个大厅就可以全部搞定。
摸清“暗礁”,改革仍待再发力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的支持下,宿迁的“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已取是良好开局,但在改革实践中,也摸清了“部门利益保护、社会组织待培育、职能部门待转型”等三块“暗礁”。
记者从宿迁市纪委了解到,推进改革过程中发现,一些资格资质事项收费标准没有规范,多数项目收费标准由部门自行确定,少数事项没有到有关部门备案。一些部门对收取的经费管理混乱,甚至私下分发奖金、给部门领导违规报销开支。
项目下放市场,还面临着缺乏成熟社会主体的问题。保育员、药剂员、电工等资格资质事项,要求下放给相应行业协会来组织考试鉴定与认证,但有些行业没有成立协会,有些虽有行业协会,却因组织不健全而无力承担。
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认为,以往政府的越位压缩了社会主体的发展空间,宿迁正积极搭建平台,建立引导机制培育社会主体,如招引世界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和培训机构,通过合作推进培训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和快速市场化。
同时,“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正倒逼政府职能部门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督转型,但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成为面对的新挑战。
王天琦表示,宿迁的“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中,地级市权限内的政策拓展空间正利用殆尽。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清理出的资格资质事项改革,大多数是基于向上级争取授权或部分授权,且考试题库管理、开考时间等仍由上级部门主导。宿迁希望把部分资格资质的设置权也下放给社会主体,仍需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更多支持,也需要国家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培育相应的社会主体。(记者冯诚郭奔胜陈刚)
适应新常态贵在新思维
适应新常态是全国上下共同的使命,这其中既有重重挑战,也有许多机遇,关键看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变机遇为现实。新常态下该有怎样的思维和作为,地处苏北的年轻地级市宿迁,以其特有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迎着巨大考验,努力书写着新常态下的新答卷。
思维决定出路。去年宿迁迎来了18周岁的成年礼,毫无疑问,这个年轻的城市在过去的18年里牢牢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从“无工业基础、无矿产资源、无区位优势”到“人人有自信、发展有速度、民生有保障”的巨变。这个巨变的背后除了帮扶等外部因素支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宿迁改革有思路、创新有状态。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城市却能让全国耳熟能详,靠的主要是敢改革、能改革、善改革,如今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宿迁的血脉中。
新常态下,宿迁思维更为活跃,在全市开展“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为主题的“五新”大调研、大讨论、大思考,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自我设问、自我革新、自我倒逼。
走进这场思想风暴不难发现,宿迁思维中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转型升级中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宿迁是在行政审批改革领域较为彻底的城市,目前,行政审批事项已由193项压减为57项。同时,宿迁启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清理出569个资格资质事项,其中421项考试鉴定下放给社会。在宿迁的决策者看来,党委政府要发挥政策顶层设计、产业宏观规划、环境法治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千方百计为市场和社会松绑,让市场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显性、更加直接,这个思考无疑非常契合新常态的要求。
二是产业布局中的生态优先如何落实到位。目前来看,宿迁市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矛盾相对缓和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到宿迁来深呼吸”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但这不是放松警惕的理由。新常态下,速度下来了,增长缓慢了,投资的饥渴更强烈了,这个时候生态是不是可以让一让呢?宿迁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认为,生态优先前提下的产业升级思维不能动摇,在新常态下,只有走出一条既有增长质量,又能让生态更加优良的路子,才是正路子、真路子、好路子。虽然宿迁在江苏面临着经济规模小、发展扯后腿的压力,但压力再大,宿迁人也要求动作不能变形,这个思路是值得尊重的。
三是如何在即期不失序中精准把握未来方向。从宿迁的实际情况看,既要保持当前经济发展不失速、不失序,又要保持转型升级加速度、大踏步,本身就具有相当难度,而宿迁市正在妥善处理当前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即当前发展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该抓的发展机遇要抓,该保持的速度要保持,而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把速度降下来、把产能转出去,转型升级既要体现在解决当前突出发展矛盾上,更要体现在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管长远的载体建设、空间布局上,所以宿迁市的转型升级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宽广的空间感。
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既不会风平浪静,更不会一蹴而就,因此,转型升级需要新常态下的平常心,更需要抓铁有痕的责任心。当前,在“三期叠加”和各种矛盾交织的大背景下,新思维和责任心更为珍贵。从宿迁的实践不难发现,“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宿迁精神特质,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而且不断生长出新的内涵,体现在转型升级上,就是不仅要解决“转”的问题,还要解决“新”的问题,不仅要“敢于”,还要“善于”,不仅要自律,还要他律。
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在路上,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宿迁,发展中的新思维、新探索,值得去跟踪、发现、借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