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骆驼桥就是我故乡,在细长的小河旁我茁壮成长。妈妈啊妈妈,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您的恩情永不忘,代代相传流芳。妈妈啊妈妈,您是我的榜样,千山万水隔不断,深深把您记心上……”这是翁氏松房的一首“家歌”,唱出了翁氏松房家族的心声,唱出了翁氏松房家族的品格,也唱出了散落在各地的家族成员对于家乡的眷恋。“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口泥土变黄金”“一家不和被人欺”这都是松房老一辈从小听到大的话,在兄弟姐妹分散在各地之后,一本动员全家的家谱足以将这些心串在一起,如同小时候围坐着听母亲讲“家有千金,不如日进分文”的故事。
定家训,传承良好家风
骆驼翁家,原以桥定名。骆驼桥建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修。桥南堍旧名“六大”,民国时建为“六大乡”。翁维根,字雪根,年过八旬又三载,旧骆驼明驼大队人,其所属分支孝友堂,座落在骆驼桥后田央,占地628.3平方米,建有“凹”字形木结构平屋一幢,中央穿堂一间,住房十一间,其中穿堂即名孝友堂。
翁氏松房翁维根排行第三,共兄弟姐妹六人,唯有他自幼长于父母身旁,深受父母影响最深。1988年翁维根搬到镇海居住。1992年从电大退休后,搬至后大街社区,开始着手准备编写家谱这一事业。其实老人早在退休之前就萌发了把父母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的念头,但因为作为老师工作繁忙,正式开始动笔已是1993年了。在反复编写四五次后,于1996年定稿,1998年印刷成册三十本,分发家族成员手中。
“我祖父去世前,家中生活很艰难。为促子女各立一业,所以在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后,分为‘松’、‘柏’、‘梅’三房。我爹爹是长子因此我们这一房称为翁氏松房。”老人指着家谱告诉笔者,当时祖父故去前欠下一笔债务,就把家产折算成英洋作价留给我爹爹,经酌价,屋宇家产什物,算上橱、柜、桶、箱、缸等所有东西,仍有不足,但爹爹一肩扛起了所有债务,并在几年间偿还。
父辈以身作则,为这个家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翁氏松房家训有言:积财于儿孙,不如积德于儿孙。为防止独生子女的第三代第四代的孩子们遗忘这些品德,老人在编写完家谱之余,开始总结提炼父母言传身教的经验,完善翁氏松房的道德标准,又制定了家风、家规等。“诚实认真办事、循规蹈矩做人、勤俭刻苦创业、弘扬光大祖训”,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凝聚的是做人的哲理,人字好写难为,一撇一捺之间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念。东西太多,归结于这二十四个字也算不差。
为了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的传承,老人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凝聚在一本60页的家谱,一则十二字的家训,一段二十四字的家风,和一篇六十六字的家规之中。
“我们家翁氏松房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家族,三代人总共有60多口。为使分散在北京、上海、杭州甚至国外的翁氏松房成员能够不因距离而日渐疏远,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翁氏家族联合会,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团结。”老人为此起草了成立会联合会的全部章程,整个家族的成员纷纷为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而各自出力。终于在2011年10月3日,于镇海花园大酒店召开了成立大会,各家家族成员代表纷纷上台演讲,大会期间,移居国外的家族成员纷纷发来贺电,祝贺大会胜利召开。
在大会后,为了方便情感联络,翁氏松房建立了家族基金会,筹措以用于整个家族每年聚会的经费;还创办了翁氏松房网站,供家族内部人员远距离交流沟通;编印了通讯录,并实时跟进,不时“查漏补缺”;谱写了家歌,在《大海啊故乡》的曲子基础上重新填词,谱写了一曲《翁氏松房之歌——爸爸妈妈》……。
“从2010年起,每逢春节,翁氏松房家族的很多成员,无论在天涯海角,都会想办法相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这一天,我们还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饭后大家一起唱‘家歌’。”老人轻轻哼着曲调,在耳边回响着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歌词,颇有趣味。
明身份,履行家族承诺
老人回忆,父辈为人之好,是当地叫得响的,十里八乡一提起他们的名字,大家都赞口不绝。回忆起父母的言行,老人感慨万千。
“我爹爹名叫史谌,字永年,生于公元1892年(光绪十八年),为人勤恳,善于顺和友人,人际关系极好,乐于助人,与人方便。常常代人写信,书写婚约、租房契、买屋契和买田契等,可以说得上是常年不断,但从不收取报酬。又常受聘到结婚人家处理总管事务,或为贫苦乡邻给予经济上援助,以解燃眉之急”,老人说道,因此在骆驼桥乡邻中,无人不知“永年先生”。“永年先生是老实人、善良人”在骆驼桥是有口皆碑的。而母亲林氏翠英,性格爽直,虽然没有进过校门,不识字,但是为人处事大方善良,极讲信用。
分家后爹爹外出学艺,学成后回到故乡骆驼,在邮局旧址西首开设了小店——“福昌”,以首饰加工、绱鞋为业,以诚信为本,从不坑害顾客,深得顾客信任。在营业逐渐兴旺,经济慢慢好转之后,扩大了店里的经营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种类售卖。店内从采购、加工管理到门市销售,都由爹爹和母亲两人一手操办。在他们的精心操持下,生意兴隆,声誉四扬,在1934年10月店面搬移至原骆驼西街18号宝丰弄东首一间半店面的楼屋,再立招牌“翁福昌”,这也是爹爹创业的昌盛时期。爹爹有钱绝不乱花,仍勤俭度日,兄弟虽已分家,各自立业,但还是尽“长兄代父”之责,助两个弟弟成家立业。
抗战之前,家中已经有七口人,母亲为分担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恰逢叔父史誴从上海买来一台缝纫机。母亲如获至宝,马上开始学习使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基本学会操作了,之后更是刻苦学习缝纫工艺。从此,店里就多了一项缝纫加工的活,专为绱鞋店加工缝绣鞋口。她手工精细,加工费便宜,交货时间从不耽误,订单也纷沓而至。加工品数量增加,母亲又是一个较真的人,“只要有人要求加工,就来者不拒”,十分迁就别人。光靠白天无法完成的工作,就在夜里加班加点,常常忙到半夜。有时为不失信用,就趴在缝纫机台上打个瞌睡后继续工作,通宵达旦。有时就会出现因疲劳过度,额头撞到缝纫机上,或者是手指被针戳到等情况。但那些年,母亲从来没有一次不是按时完成订单的,这也让大家交口称赞“永年嫂的吃苦精神谁都比不上”。
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日本侵华,国民党腐败,发生了严重的国难,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投机商互相倾轧,行霸捣乱,大发国难财,向爹爹这样老实的经商者则每况愈下,当时的家境已是外强中干。家中有这么多吃口,只得另谋出路。爹爹和张顺记阿青叔去黄沙闸运稻谷,帮着划船,却不慎被水草挟到河里,回家时身体冻得发紫。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爹爹也从来没有忘记帮助过我们家的人。在几乎倾家荡产的时候也恪守品行,将欠下的500元还清。爹爹的一生,是在市局变换的战乱时期度过的,但终其一生他都坚定地按照自己的诺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
母亲伴随爹爹走左风风雨雨,患难与共,整整四十年。爹爹因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在临终前拉着母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家中帐子、被头,再不要自己洗了,两元一工,叫人洗吧……”母亲一生勤俭节约,这是她在长期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养成的习惯。
“这几年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我的生活还是更倾向于过节俭的生活。母亲从小告诉我,‘千日有,不忘一日无’、‘一斗米,尤可俭;一升米,节莫及’,做人便应当勤俭节约。”老人对于“节俭”这个美德,似乎是刻进了骨子里,厕所一竖架的脸盆用以节水足可说明这点。老人表示,严以对己,宽以待人。后遇到不好的收成年头,农民们要“抛青苗”,来爹爹地方赊谷子度日,爹爹多不计较偿还,仅凭借者自愿偿还,也不计较多寡,借钱也多如是。
小时候家里穷,难得有新鲜的菜可以吃,但每逢这个时候,我母亲肯定会留一份给周围的邻居尝尝鲜。这个时候,母亲会告诉我,“邻居碗对碗,亲戚盘对盘”,做人切不可小气自私。“就是些生活中这一些小细节,一些小故事,让我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是老百姓中朴实的为人处事品德,应当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会这些。”
延传自父辈的热忱、乐行善施,翁氏松房家族对待外人尚且如此,对家人也有这样一个约定,无论家族成员的哪个人有了困难,大家都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2012年,有一个家族成员生重病住院,这在家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联合会的成员们都自觉捐钱,能出力的出力,“各尽其职”,不仅帮助这个成员解决了燃眉之急,渐渐康复,渡过了难关,而且也给他带去了大家族的温暖和关爱。
重品行,弘扬社会公德
完整的家训、家风、家规带给翁氏松房整个大家族成员人的是良好的品行。一如家规中所描述的,翁维根和妻子胡藕儿这对携手共进的“教师组合”几十年来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有商有量,和双方的兄弟姐妹均关系亲密,来往频繁。
随着年龄的增长,翁维根有过几次住院开刀的经历,老伴胡藕儿总是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床边,端茶喂药,擦身换衣,直至康复。平时外出,两人总是同进同出,一起锻炼,一起买菜,一起出门办事,偶尔一个人出门,连卖菜的大爷都会问,“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啊?”
不久前,老伴脊椎动了一场大手术,两人面临着一场重大的生死考验。老人不分昼夜24小时守在老伴的病床前,端茶倒水,精心照顾,终于把老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感念于珍惜生命,感恩社会的两人还一同照看、帮助周围病床需要帮助的病人。
2006年是翁维根和妻子两人的金婚纪念,在这一年,他们捐出了退休工资的一部分用以社区和社区中生活有困难的老人们。此后每一年,年年如初。这些钱称不上巨款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份心意。
“我和老伴都是老师退休,一个月的退休工资足以我们生活的不错。我们想想自己的生活,再想想有些老年人生活得很苦,想要做点什么,多的我们也没有能力,每年捐些钱也算是我们的一点点意思。”老人表示,“我母亲说过,‘屋上檐前水,滴滴不错移’父辈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受到父母的影响很大,能帮上多少忙就多少。”除了钱,老人也会捐一些衣物、闲置的东西,这种行动不曾间断。
每到礼拜天,子女们就会回来看望翁伟根夫妇俩,为两名老人带来欢乐和开怀。在一个团结而温馨的大家族中,子女们也深受两老的影响,都积极参与公益行动。“子女很孝顺,上次老伴身体不太好住院的时候,在外地读书的外孙女连夜赶回宁波探望,之后又连夜赶回学校继续学习,很有孝心。”老人扶了扶眼镜,子女的家庭荣誉感很强,去年我们家里还评上了市级文明家庭,大家都很高兴,一起庆祝拍照留念。
附:
家训 积财于儿孙,不如积德于儿孙
家风 诚实认真办事
循规蹈矩做人
勤俭刻苦创业
弘扬光大祖训
家规 要遵纪守法,不要违背公德
要孝顺双亲,不要冷落遗弃
要关爱手足,不要只顾自家
要夫妻恩爱,不要各自为政
要育儿成才,不要放纵溺爱 要科学生活,不要无序过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