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国内国际
报料电话:0571-85311890
  • 即时报
  • 新闻发布会
  • 民情在线
  • 浙江视界
  • 评论
  • 高层
  • 人事
  • 文娱
  • 论坛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
  • 分享到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港澳台·华人 正文
李欧梵:独特、多元、国际化 才是香港文化
2015年07月20日 10:26:4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记者 钟润生
 

李欧梵著作《看电影》

  人物链接: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1942年10月10日生于河南太康,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每年香港书展最忙碌的除了主办方,就是年度作家。“年度作家”荣誉,是香港书展的例牌菜,更是重头戏。今年香港书展的“年度作家”授予了73岁的李欧梵教授,表扬他50多年来在文坛的杰出成就和贡献。主办方称李欧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处世心胸,走遍世界各地推动文学、音乐及电影等不同领域的文化研究。

  “年度作家”结果一公布,很多网友争议说,李欧梵只是学者,不是作家。也有传言称李欧梵本人拒绝领奖。对于这些种种说法,昨日,记者利用活动间隙,独家专访了李欧梵。

  被网友争议只是学者不是作家

  记者:网上一公布说,这届“年度作家”是李欧梵,你知道大家有什么反应吗?大家说你不是作家,只是一名学者。

  李欧梵:我注意到了。我没有感到不快,反而体谅大家的忧虑。因为我很尊重“作家”,把他们看得崇高又神圣,所以想到自己不过写了两本小说,被称为“作家”似乎有点难为情吧?就想不如写电邮婉拒奖项。

  记者:哦,还真有婉拒领奖一说?

  李欧梵:当我动手写邮件时,我太太说了一句话:“时代不断改变,作家的定义也不再片面,学者用真心写的文字亦有价值。”然后我想到自己虽非创作型写作者,但曾完成了大量杂文和评论,加上评论人与作家等多重身份,或许能引发多些人关心这个议题,激励不同类型的写作人吧?于是决定接受邀请,希望藉书展与公众深入探讨此话题。

  在香港写专栏,其实是一种写作实验

  记者:我很想知道,关于“作家”身份这个话题,你和公众探讨出的结果是什么?

  李欧梵:我在首场分享会上,从我个人的学者、文化人及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多重身份,切入话题。我举了唐朝的李白及杜甫的例子,指出古时知识分子未有“作家”称号,是五四运动时梁启超、鲁迅及严复等,想要通过小说、杂文及诗歌等作品,运用文字去为民请命后,才无意中助长了“作家”的出现,但他们的身份也不单一,因为以前生活环境艰难,他们为糊口也得同时兼顾写作与教学,像林语堂又是学者,又是作者,更是字典编写者,那种混杂性就非常有趣。

  我觉得与其将写作人的身份画成等号,倒不如平等地用文字看待各人,去研究大家能归结出什么现象,似乎更加有意思,在我之前的五位年度作家,刘以鬯、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五个人五样写作风格五种身份,各自各精彩地丰富了文坛的多样性,是很值得开心的事。这也让我看到香港文化的可贵,正是出于一种宽大的混杂性。

  记者: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觉得你是作家,但你写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报纸专栏小文章……

  李欧梵:这可能是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专栏文化”是香港报章独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专栏性质别于小说写作,需要更多关于生活及社会的观察,慢慢鼓励了写作人由高雅到通俗的事都得注意。譬如我由哈佛回港发展时,最大目标就是要挑战专栏写作,记得最初在《信报》开始《狐狸洞呓语》的栏目,为了寻找题目不得不在阅读学术理论外,培养更多样化的嗜好和兴趣,看更多的电影、听更多音乐会、跑更多的展览,或跟栏目附近的左邻右里在技法及想法上砌嗟交流,也要创造更新的形式去帮助读者在饭后睡前或行车期间,快速消化及掌握观念,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写作试验。

  香港文化应该多元

  记者:我来香港的时候看一张香港报纸,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猜书展主办方把你选为年度作家,可能是因为你写过很多杂文和评论,这些文化评论和香港有关系。现在,我们要谈论香港和香港文化,好像是件蛮复杂的事。咦,你当初哈佛毕业,为何选择落脚香港?

  李欧梵:我对香港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意,看世界、看文学、写东西,不管自不自觉,都从香港出发,几乎没有例外。在美国教中国当代文化时,也将香港放在第一位,中国文化我是从香港开始讲的。尽管当时和香港之间还隔几万里。

  记者:你有一本书叫《寻回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怎么了?

  李欧梵:我讲两个方面。

  第一,香港文化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电影。香港是个影城,拍电影的人多,喜欢看电影的人多,写影评的人多,重视电影收藏。香港的电影节比上海的电影节好。这一点要保持下去,恢复当年的辉煌。

  第二,香港文化应该多元、国际化。不止书展要国际化,整个城市都应该包容。而所谓的国际化,并非只是满口英文,美式崇拜。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罗万象。偏见是危险的。我担心香港与多元化的国际背道而驰。香港多元文化少了,为什么?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标签: 香港文化 责任编辑: 邬昳(实习)
分享到:
新华视点:十大关键词透视改革2014

新华视点:十大关键词透视改革2014

每日关注
  • 湖北一事业单位考试信息被泄 一报考就收到卖题短信
  • 中国超三成养老机构亏损 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48%
  • 假蜂蜜横行冲击真蜂蜜销售 标准缺失致伪劣成灾
  • 中国道协否认谴责《道士下山》: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中国研制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被猜将部署南海
相关阅读
  • 香港文化博物馆展示粤语流行歌曲发展历程
  • 香港文化博物馆展示粤语流行歌曲发展历程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政百科】第七十期:一图读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政百科】第七十期:一图读懂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 【政百科】第六十九期:成为中国首个脱贫省份 浙江凭的是什么?
    【政百科】第六十九期:成为中国首个脱贫省份 浙江凭的是什么?
  •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政百科】第六十八期:台风来了怎么办?防汛防台知识小科普
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