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新传承
位于北四环边上的北京奥运大厦就像一座时空隧道,连接起这座城市的两个奥运梦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之后,原来在这里办公的北京奥组委结束了历史使命,19层楼陆续租了出去,但大厦的7层一直空着。这个“留白”,仿佛就是在等待“奥林匹克”的归来。2014年初,当北京冬奥申委成立后,人们回到这里,一切看上去都和当年一样。
为了共同的奥运梦,祖国一声召唤,魏纪中、王伟等老领导来了,姚明、申雪、赵宏博、李妮娜等运动员来了,徐济成、杨澜等专家来了,三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李玲蔚、杨扬更是义不容辞地忙碌起来……得益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积淀的机制、经验和人才,北京冬奥申委这个由各领域复合型人才组成的团队,迸发出巨大的集体力量。
冬季奥运会虽然在规模上不及夏季奥运会,但有其独特的魅力。最近二十年的冬奥会申办竞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夏季奥运会。俄罗斯索契(2014)和韩国平昌(2018)均是历经三次申办冬奥会方修成正果。北京此次的竞争对手阿拉木图也已是第二次申办冬奥会。
申办奥运会,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富有悬念的挑战。
7月25日,北京申冬奥代表团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申办工作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一再进行着演练。
7月26日在吉隆坡的陈述演练,一日三练,强度大、节奏紧。上午,刘鹏、王安顺、于再清、张海迪、杨扬、姚明、李妮娜等所有参加陈述的演练人员乘坐大巴车来到斑马广场模拟现场。79岁的魏纪中、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王伟等中外专家也全程参与。演练现场倒计时牌每次45分钟,陈述结束后,点评专家们对发挥出色的地方大加赞赏,也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杨澜、姚明等更是对ppt中出现的个别词句提出修改意见。每次出场演练时,所有陈述人围在一起、手握在一起,齐声喊“中国,加油!加油!加油!”
其实,这样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对申奥的所有参与者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进入2014年下半年,“搏”成为了冬奥申委的关键词。“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北京奥运大厦七层冬奥申委办公大厅的门上挂着这样一幅标语。在各种事务纷至沓来的关键时刻,“一周工作七天”已经是常态。
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申办报告》,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申办报告是国际奥委会的“命题作文”,是申办城市关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规划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可以说,《申办报告》既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的标书,也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重要依据。国际奥委会对《申办报告》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主题都要作定性定量的陈述,甚至篇幅和文字都有严格限制,还要用英、法两种文字写成,在规定时间内,送达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
完成这个浩大工程的时间只有半年。北京冬奥申委抽调各路精兵强将,夜以继日地展开撰写工作。直接参加撰写的达200多人,不同程度参与的有1000多人。除了国内的专家,还聘请了多名外国专家参与。
徐达,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奥运人,这一次担任北京冬奥申委总策法务部部长。当2014年中接到领衔撰写申办报告的任务时,他彻夜难眠,深知任务的艰巨,但梦想就在眼前,必须放手一搏!他和团队成员们一道,反复改稿,常常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觉。
参加申办冬奥会工作的不少人家有年幼的孩子,常常出差一走就是一个星期,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们照顾。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身怀六甲,还是当起了“空中飞人”,在外想念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她很多次偷偷泪流满面。
所有的艰难、劳累、心酸,在听到巴赫说出“北京”的一瞬间,统统被喜悦冲刷殆尽。今天,是他们的庆功日!今天,是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