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放到全球格局大背景下,才能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看得更加清楚。
这里是世界航运要冲。中东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仅苏伊士运河上,就有全球14%的海运贸易量通过。早在二战结束初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作出判断:“甚至仅仅从地理的角度讲,在整个世界战略上也没有比中东更重要的地区。”
这里是世界能源供给的阀门。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等各项指标稳居第一,世界石油市场中心的位置无可撼动。20世纪下半叶,3次石油危机皆因中东战事而起,触动全球经济痛处。
这里是人类文明最早闪耀的地区之一。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熠熠生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诞生于此。《一千零一夜》描述的繁忙集市、航海冒险,恰是各民族在这个地区互动交融的印记。
一部中东史也是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历史。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奉行殖民、干预、颠覆政策,地区内部民族、宗教、领土纷争不断,中东发展进程频频受阻,整个地区甚至在惊涛骇浪中落入彷徨无助的境地。2010年底,一个突尼斯小贩的自焚点燃新一轮动荡的导火索,社会失序、流血冲突的破坏力时至今日仍时有显现。近年来,中东国家直面挑战,立足国情艰难探寻和平、稳定、发展路径,执着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发展梦想。
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如何同中东地区国家开拓双边关系发展新机,为中东和平发展提供方案,为世界安全稳定贡献力量?国际社会将热切目光投向习近平主席的中东之行,希望藉此为上述问题找到新的答案。
(一)
从历史到当下,丝绸之路让中国与中东紧密相连。
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中国同中东的交往,走在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友好往来前列。
10世纪后期,出生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穆卡达西将阿曼和也门的港口称作中国的“走廊”。“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北宋时期,大批阿拉伯商人聚居福建泉州。在日本学者长泽和俊看来,丝绸之路连接三个大陆,众多民族与之发生关系,要说整个人类的历史与之有关也并不为过。
历史演进,岁月悠悠。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中国同中东新时期友好合作进程中发扬光大。
60多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中国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1956年5月,埃及在中东国家中率先与中国建交。早在建交前,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指示:“要想立住脚,首先是尊重别人,态度诚恳,才能取得对方信任;尊重是相互的,但我们要积极主动,因为我们是大国……”1971年10月,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9月,中国在安理会仗义执言,否决了西方提出的打压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草案。
美国外交家傅立民撰写《美国在中东的厄运》一书时,这样描述中东人民眼中的中国: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似乎决意要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的文明大国。这个国家不会诋毁其宗教或生活方式,珍惜其可靠石油供应国的声誉,不会参与随意的制裁或其他压制性措施,也没有轰炸或侵略他国的习惯。
今天,中国和中东国家正在共同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丝路故事书写新的篇章。沙特大学走进中国校园招生、巴林版“义乌小商品城”开业、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来华招商……“当我环游阿拉伯世界时,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在讲述中国故事。有时是一些个人的逸闻趣事,更经常谈论的是他们一位与中国做生意的朋友或亲戚的故事。这些是与全球经济发生变化同等重要的信号。”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贝哲民在《新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如何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经贸人文合作蓬勃发展,中国同中东国家政治互信和战略合作也在提升。中国同伊拉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阿联酋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水平、中国同埃及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约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土耳其拓宽和充实战略合作内涵……3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为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务实友好合作正在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二)
“中国的中东外交政策非常有战略性。”一家德国媒体如是评价。
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特色鲜明。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进程中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真心实意支持中东地区国家和人民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愿意同中东国家分享治国理政经验。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本症结在发展,出路也在发展。中国愿将自身发展同中东地区国家发展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在推动解决中东面临的棘手问题上,中国坚持从地区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主张政治对话,避免战争,防止动乱。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中国同中东地区国家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决打击任何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活动。”当一些人在反恐大旗下随意给部分中东国家贴上“邪恶”标签,甚至严重歪曲、丑化伊斯兰文明,中国坚决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反对在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根据政治偏好和一己私利奉行双重标准。
中国的中东政策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三)
约旦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在《文明的追溯》一书中写道:和平崛起的中国蕴藏着宝贵经验,中国梦可供世界分享。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让中东国家深感振奋。沙特《阿拉伯新闻报》提出,中东国家应该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向东看”。人们注意到,这样的观点在中东地区日渐成为主流。
当中东各国政府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中国发展战略对接,当中东各国人民普遍希望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搭便车论”“赚钱机器论”“资源掠夺论”等论调也不时在西方媒体和政坛出现。
“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这句阿拉伯谚语道出了把握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的真谛。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阐述双方“一带一路”合作前景,强调以“1+2+3”合作格局为顶层设计,为双方合作早期收获项目注入政治动力。两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同埃及、伊拉克、阿联酋、土耳其、约旦等中东国家领导人在各个不同场合共商双边关系发展时,“一带一路”受到高度重视,成为规划合作的优先领域。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和中东国家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拉比这样告诉记者: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会使所有阿拉伯国家受益,阿拉伯国家联盟愿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发展同中东国家务实合作的同时,中国也在为解决地区政治、安全等领域的棘手问题展开积极行动。
为推动解决巴以争端这个老大难问题,2013年夏天,中国邀请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相继访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始终出以公心,坚持止暴促谈,通过政治渠道解决危机;2013年底,在印度洋执行护航任务的护卫舰盐城舰北上地中海,与俄罗斯等国军舰一起为联合国海外销毁叙利亚化武行动护航;伊朗核问题谈判过程中,中国主张坚持政治解决方向,每逢谈判陷入困境,中国通过积极斡旋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有学者分析指出,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中东事务时坚持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不存在合法性赤字。与此同时,中国同中东各方均无矛盾,更加注重事情客观真相,更多考虑冲突当事方感受,注重平衡与折衷。中东国家普遍对中国参与冲突治理持欢迎态度并寄予厚望。
“中国是一个大国,正在做一个大国应该做的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四)
在中国中东外交长卷中,有两个历史场景令人难忘。
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里有大阿訇担任宗教事务顾问,有回族教授担任译员。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解读是:精心安排阿语翻译之举,是中国政府对他本人、对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对伊斯兰教信仰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尊重。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危急时刻,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访华。中国外长会谈时坦承,虽然中国与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友好国家,但中国在具体问题上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坚决反对入侵之举。
尊重带来亲近,公正培育信任。尊重和公正,是中国中东政策的底色,也是中国在这一地区走出一条全新大国之路、打破“中东是大国坟墓”这一魔咒的关键所在。
在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流派重要人物汉斯·摩根索看来,掌握非同寻常影响力的大国运用权力时懂得克制,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然而,不损害地区稳定发展这一天经地义的底线,却被西方大国一再突破。推崇大破大立的“创造性动荡论”,危言耸听的“文明冲突论”,居高临下的“民主改造论”……西方国家打着种种旗号干预中东事务,给中东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无一不让自己深陷战略泥沼。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中国在处理同中东国家关系时,牢记“为”与“不为”之间的辩证法,行动出发点由道义支撑,具体政策立足现实,为最终发挥正向作用提供了保障。有人曾作出如下对比:西方渲染所谓“中东民主赤字”,中国注重中东在“民生治理”上的根本性需求;西方倚重“激进式手段”,不惜搞边缘政策,中国提倡“渐进式改革”,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西方力推“强制型”方式,不惜动用武力搞政权更迭,中国追求“协商对话”,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曾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
(五)
没有哪个大国靠“搭便车”实现梦想,也没有哪个大国不作为就能获得感召力。
1999年,埃及《金字塔报》董事长伊卜拉欣·纳菲尼在《中国——20世纪末的奇迹》一书中,用大量数据和翔实材料向中东读者介绍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发出“抓住中国机遇”的呼声。2015年8月,该报执行总编辑曼苏尔强调,中国正在中东地区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这有助于该地区恢复稳定。
“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今天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有进取意识、更富开创精神。浸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为处于深度转型期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注入正能量。
“中国正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改变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此次中东之行是习近平主席2016年首次出访,也标志着习近平主席出访足迹实现全球覆盖。期待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伊朗的国事访问圆满成功,期待中国外交的全球布局和精耕细作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19日01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