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教授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12日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长城网 赵晓慧 摄
千余干部群众从各地赶来,送别李保国教授最后一程。长城网 赵晓慧 摄
长城网保定5月6日讯(记者 张天虎 赵晓慧 宁晓雪)4月11日下午,李保国的手机响了,打电话的是山西运城的果农,原本想咨询一下核桃炭疽病防治问题,令他遗憾的是,电话再也无人接听……
4月10日凌晨4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12日10时许,保定殡仪馆前庭院及门外的路上云集了上千人的悼念队伍,花圈的挽联上,寄托哀思的人们数以万计。
在邢台浆水村村民心中,李保国是老师也是挚友。长城网 赵晓慧 摄
村民:跨越600多里路,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保国举家扎根太行山区,他用责任和担当,用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太行山区的农民摘掉了“穷帽”。
11日上午,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宣读悼词时几度哽咽,许多村民现场泣不成声。
杨双牛说,李保国和村民的感情非常好,过年时,村里人都爱把他拽到家里请他吃饭。今天的悼念活动,不仅村里人都来了,很多周边村的村民也来了。
据杨双牛回忆,1996年一场大暴雨,让科技救灾团成员李保国走进了这个村。数年间,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这里的苹果卖出过百元人民币一个的天价,村民人均收入也从此前不足百元变成了如今的3万多元。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穿着随意的李保国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谁是教授、博导。就这样一个像农民的教授,却被誉为山区的“科技财神”。
据不完全统计,在去世前的这4个多月时间里,李保国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也只是休息了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他几乎走遍了河北省各个山区县,足迹遍布太行大地。
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35年来,李保国带队先后指导并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易县绿泽农林种植有限公司等全省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带领10多万太行山民奔向小康路。
12日上午,邢台县浆水村20多位村民自发来到保定殡仪馆,送李老师最后一程。“李老师真是大好人啊,作为知名教授,一点架子没有,真正是咱老百姓的教授。”听到李保国去世,村民们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
村民王维忠说,听说李老师去世后,村民们大多是租车过来的,一天间,浆水村陆陆续续来了十几辆车,一百多人。他说,山区农民以前都是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老师带领村民栽种苹果,用先进科技引领农民发家致富,“如今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了,他却这么突然的走了”,话说一半,眼前这位果农早已泣不成声。
李保国的故事已走进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村里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许许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语中,说起他的名字已像身边的亲人一样亲切自然。
不难想象,在30年与山区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完全融入村民们的生活。正是基于对河北山区农村的这份感情,才让他的名字成为山区众多村民口中致富的代名词。
李保国的突然离世,让爱人郭素萍陷入悲痛之中。长城网 赵晓慧 摄
妻儿:一年到头,见不到他人影儿
他是老百姓的科技财神,是大学里受人尊敬的教授;然而,作为丈夫、父亲,李保国却不那么“称职”。为了帮助百姓致富,他在岗底村一住就是9年,艰苦的生活从没有改变他的志向,家人一路的支持让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家。
几十年前,为了便于工作,李保国将刚满4岁的儿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沟沟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顾。“我儿子就是在邢台县浆水沟里长大的,村民们都管我儿子叫‘小流域’。”直到儿子上小学,李保国才把儿子送回了保定读书,后来他在内丘县岗底村扎根9年期间,他又把儿子接到内丘县读中学。
说起家庭,爱人郭素萍一直是李保国有力的后勤保障。“他从不讲吃不讲穿,生活也特别节俭。我们虽然是同学、都搞科研,但是对他来说,我更像是他的后勤部长。”
妻子说,保国1998年查出重度糖尿病,2007年查出重度疲劳性冠心病……中间闹过两次心梗,国内最权威的专家看过,说他必须做搭桥手术,不搭桥就只能卧床休息,可他却说“我要是卧了床,我还干事呗?”
郭素萍说,因为心脏不好,李保国一爬高就容易感觉憋气,嘴唇就会发紫。“你别看他在外头上山下岭的,每次一回家,累得连上楼的劲儿都没有了,包都拎不了……”
有件事到现在提起来郭素萍依然心里难受。她说,几十年前,有一次领导开车去山里看望他们一家,领导们要走的时候,年幼儿子待在汽车上死活不下来,直嚷要回保定,要去上幼儿园。没办法,做为母亲的她只好硬把孩子抱下来,含着泪花看着车一直走远……“一想起这个场景,我就觉得特对不起孩子”。
李保国教授去世的那天晚上凌晨两点多,郭素萍听着动静不对,赶紧叫醒儿子,打电话叫120……“可最后,他一句话都没留给我啊!”说这话时,郭素萍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
看着父亲的遗像,儿子李东奇难掩悲痛,从父亲去世到现在,他已几天没合眼,“父亲太年轻了,一年到头,和他连见面的时间都不多,来不及行孝,他就匆忙走了。”
“感觉像做梦一样,如今已是阴阳两隔。”谈及父亲为人,李东奇说,父亲身上的那种执着劲头始终激励着他,“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会坚持下去,有始有终,直到成功。”
谈及恩师,王冰华几度哽咽。长城网 赵晓慧 摄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会的学生们送别李保国教授。长城网 赵晓慧 摄
学生:生活中如慈父,业务上却是严师
太行山在呜咽,那里失去一位绿色守护神;山区农民在呜咽,他们失去一位科技财神;河北农业大学在呜咽,“太行山道路”失去一位战功卓著的大专家。
“很多毕业学生听到这个消息,要回来送他最后一程。”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表示,李保国的精神非常感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把实验室安在山沟里,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在致力山区脱贫,农民致富的同时,李保国始终没有忘记一个老师的责任,不论离学校有多远,他都要按时赶回来,从不耽误上课,不耽误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不耽误参加科研活动。
就在去世前的前两天,4月8日—9日,李保国还在石家庄主持了2014 -2015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
听到老师去世的噩耗,河北农大2012级研究生王华冰急匆匆赶到保定,据她介绍,每次见到李老师,都感觉他特别疲惫,在她的心目中,李保国既是慈父,又是朋友,既严厉,又可爱。
谈及当年修改毕业论文的情节,王华冰至今记忆犹新,“李老师对学术十分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大到选题立意,小到遣词造句,李老师过问的非常仔细。”王华冰说,李老师走的太突然,六七十名学生闻讯自发从全国各地赶来拜别恩师。
同为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的齐国辉教授回忆,在山区节水灌溉方面,李老师研究了几十年,终于发明并申请到国家专利,大家还在想这个专利能卖多少钱的时候,一转头他已经开始给农民无偿推广。
齐国辉介绍,当时李保国说:“不能去挣农民的钱,因为农民的钱来得非常不容易,你就想法儿传授给他技术,让农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他会永远忘不了你。”
顾玉红是李保国教授的开门弟子,如今也已经是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她说128道工序成就了富岗苹果,但是在工序确定之前,每一个细微问题的改善,他们一研究就是两三年。如今的富岗苹果是李老师带了十几个研究生,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点点改良出来的。
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如今,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可这位行走在太行山区的农民教授,却永远走了,巍巍太行呜咽黯然,山乡巨变的百姓永远铭记……
-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习总书记当年路,笔耕河北扶贫好故事
- 【网络媒体走转改】记者手记:打好思想扶贫这场硬仗
- 【网络媒体走转改】 脱贫攻坚看河北 循序渐进有作为
- 用脚采访 用笔还原——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 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综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