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政 正文
习近平的幸福年心里话
2019年01月30日 20:21:12 来源:学习小组

  五

  2014年,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记者专访,颇为感慨地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习近平的时间去哪儿了?人们很好奇。2016年9月4日,镜头记录下了典型的“习式一天”。这一天G20杭州峰会开幕,习近平从早到晚就没停过——

  早上7:45,到湖畔茶居,15分钟吃完早饭。8:00,他已经在会见埃及总统塞西了。画面开始跳转,节奏很快,每一次的会见都精确到分钟。15:00开始,4小时不间断会议、主持晚宴、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外事活动。一天下来,工作时间15小时以上,19场活动、会见国际政要80人次以上。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集体合影。

  在习近平看来,每年的出访和接待外国领导人来访,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巩固了友谊,增进了信任,扩大了中国的朋友圈,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得更远、赢得更多赞同和支持。

  2015年新年贺词,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习近平感慨:“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其实,要说拼,总书记最拼。

  曾有媒体统计,当普通人都在过周末和节假日时,习近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忙公务。出访就更是如此:即便出访与中国时差十几小时的遥远国家,一下飞机便开始工作、不倒时差,属于“日常操作”。一位近距离观察习近平外事活动的记者写道,习近平每天所要做的,实在是一项“高速运转且极费精力”的系统工程。

  《秘书工作》杂志的一篇文章透露,总书记要求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报送给总书记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有人说,总书记劝“年轻人要少熬夜”,自己却是“夙夜在公”。

  繁忙至斯,他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路上”。

  当大家读到这篇文章时,春节就要到了。无论再远都要回家,是中国人心底的牢固情结;奋斗一年后阖家团聚,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根脉。而在过去几年,每次春节前,习近平更习惯去往脚步不易抵达之处——

  内蒙古阿尔山,冬天零下30多度,官兵睫毛上都结了冰。顶风踏雪而来的习近平跟战士讲:“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

  从四川西昌出发,来到大凉山腹地海拔2500多米的彝族村落,需要经过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往返4个多小时。见到贫困村民,习近平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还有一些细节令人难忘。纪念唐山大地震40年,他望着纪念墙上镌刻的地震遇难同胞名字,问当地干部:“24万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吗?有没有遗漏的?”在南疆,他关心反恐一线的官兵:“既要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又要善于保护自己、保护同志。”2019年新年贺词,总书记的一句话更是让普通劳动者们暖心: “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大家辛苦了。”

  “人民”是个复数词。要装下全中国,心里要有无数个群体。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来到阿尔山,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迎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

标签:习近平;脱贫攻坚;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王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