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发表致词。人民网记者王南摄 |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王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成立30周年招待会今天在此间举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在招待会上发表致词(请参见附一)。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陆忠伟分别在招待会上发表讲话。(陆忠伟的讲话请参见附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平也出席了招待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陶坚主持了招待会。
出席招待会的还有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陈知涯,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少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院长胡思德,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宫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所长马振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周晓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刘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烂荣,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裁哈姆雷,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所长布莱尔,法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蒙特布莱尔,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阿比盖尔,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所所长南成旭,印度《印度快报》专栏作家奥兹汗,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俄罗斯科学院美加所所长罗戈夫,欧盟安全研究所所长瓦斯冈萨雷斯,日本《朝日新闻》主笔船桥洋一,日本冈本咨询公司总裁冈本行夫,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执行总裁穆列尚,巴基斯坦政治研究所所长拉赫曼,美国CSIS总裁助理施奥斯,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华代表师文杰,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项目官员赛巧,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费约翰,国际教育协会北京办事处项目助理郑宏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北京办事处主任文成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惠英、季专业、杨明杰、雷虹、王在邦、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傅梦孜、冯仲平,以及中外其他相关人士共计140余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其前身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指示,于1980年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院下设研究所(室)、研究中心以及院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现有研究、行政和辅助人员约380人,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约150人。该院研究领域包括:世界各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社会问题;涉台港澳问题;国际战略,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全球和地区安全等问题。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专题资料等形式提供给有关政府部门,或通过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该院接受国内政府部门委托研究,也同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该院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研究机构有学术交流关系。应该院邀请来访、参加该院举办的国际会议或来院座谈的境外专家学者每年达上千人次。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该院研究人员出国学习、交流、考察、讲学以及出席各类双边和多边国际学术会议。
附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致词
尊敬的裘援平副主任、孙亚夫副主任、陆忠伟前院长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
在北京最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聚会美丽的香格里拉,庆祝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我谨代表现代院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代院的发展历程被浓缩在刚才不到十分钟的短片中。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80年现代所成立之时,我们所在之地还是北京的郊区,从公交车站步行到现代所15分钟的路途,两边都是农田,七层红砖老办公楼,大概可算是当时海淀区地标式建筑。如今,现代所老楼只能在历史的照片中看到,现代化的新大楼已成为现代院的标识,但更显可贵的是,在高楼林立的包围中,现代院与万寿寺为邻的一方幽静庭院。现代院的旧去新来和延续不断的传承,正是中国30年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现代院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一路走来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CICIR也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智库品牌。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人们也将此称之为“中国和平崛起”。现代院是中国崛起的见证者、参与者。现代院努力以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为特色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服务,为中国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做贡献。三十年来,现代院经历了种种历史事件的磨砺不断发展,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地位、锻造了人才、赢得了口碑。
现代院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同仁辛勤工作的结果,包含了历任所、院领导的卓越贡献。在此,我首先对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代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各部委、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代院的发展还离不开国外同行的合作与帮助。正是通过频繁地走出去、请进来,现代院的研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空间、得到了提升。在此,我向所有的合作伙伴表示由衷的感谢!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现代院为纪念建院30周年推出的专著,书名是《世界大变局》。如何在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保持国际大局的稳定,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历史性挑战,这也给现代院的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衷心期望在未来的30年,现代院继续与诸位所代表的各个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中国和平发展、为加深中国与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陆忠伟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首先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名字本身,就体现了她建院以及存在的价值。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个“坐标原点”,中国历史及其现代化进程为“横坐标”,中国的国际观为“纵坐标”,那中国在每一个时间段上如何看世界,就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的对应“关系”。现代院从事的研究,正是如何准确定位并解读这种“关系”,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中国领跑世界达数千年之久,但现代化进程缓慢,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长期以来处于“坐标”的低位。到了近代,中国十分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发展。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他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此后的百多年间,世界大体上就是这么看中国的。反过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到了近代才发生突变,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中国人看世界看懂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不夸张地说,它是新中国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中国又到了另一个要“睁眼看世界”的时段,但情况已与上次全然不同: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深刻、广泛。一方面,外部世界继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塑造国际规范和构建国际贸易、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制度的进程中。中国人看世界又看出了另一个道理:和谐世界,互利共赢。
追随改革开放的脚步,现代院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三十年来,现代院兢兢业业,安危之大情要察,成败之大数要计,始终站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潮头浪尖”上:
培养了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专才,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
拿出过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识机知变,独树一帜;
发挥着重要的政策影响力,其中有的工作和“产品”不为人知,所谓“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
整体而言,中国仍是国未富,人未安;复兴崛起要走的路还很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环视全球,中国融入世界的因素、阻力更为复杂,在赢得国际尊敬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的摩擦、怀疑甚至挑衅。所有这些问题考验着现代院各位同仁的眼光与思维,考验着你们的研究水平和反思的力度。
现代院拥有引以自豪的昨日,更要有续写明日精彩的魄力,这才是我们在这里庆祝现代院建院三十周年的重点所在。可以想见,这样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
任重责专,无所旁贷。希望现代院在国际问题及其相关政策研究领域,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的“高地”;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战略思想、研究成果出自“现代院制造”(made in CICIR)、“现代院创造”(created in CICIR)。
谢谢大家!
 |
图为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发表讲话。人民网记者王南摄 |
 |
图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陆忠伟发表讲话。人民网记者王南摄 |
 |
图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陶坚在主持招待会。人民网记者王南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