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的村民张永常在养牛基地。新华网记者雷东瑞摄
新华网毕节1月13日电(记者雷东瑞)1月是贵州毕节最冷的时候,53岁的村民张永常却激情似火,在村里的养牛基地,高兴地忙里忙外。
张永常是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的贫困户。去年7 月,当地政府推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后,让张永常感到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以前地里种玉米,不值钱,孩子又多,刚刚够吃饱肚子。”说起过去的贫困日子,张永常满脸无奈,眼里泛着泪花。
据村主任张义介绍说,垭关村共有267户人家,其中贫困户34家。他们都像张永常一样,靠党的扶贫政策,奔走在摆脱贫穷的道路上。
去年,政府推出新的扶贫政策时,张永常考虑到村里荒地、荒坡较多的特点,决定选择"一市五金多套餐”的"养牛套餐”。为此,他申请了2.4万元贴息贷款,买了2头母牛。
张永常告诉记者他选择养牛脱贫的想法。两头母牛,3年里,每头最少可产2头小牛,这样就会有4 小牛。每头小牛,就算按7000元的最低价卖出,4头小牛的总收入就有近三万元。这样还了贷款,还节余几千元。
为了科学规模化的养殖,张永常联合了15户贫困户成立了垭关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轮班制度,每两家人看一天牛,这样大家都有空闲时间,做其它农活。
谋脱贫,更得谋致富。肯动脑筋的张永常,看上了村里正在建设中的养羊基地。
"我可以卖羊吃的草。”张永新告诉记者,买一吨草300元左右,一亩地一年可以产草八九吨,"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好几千。”
靠山吃山,勤劳致富。午后,满是欢喜的张永常穿着满是泥泞胶皮鞋,开始忙着放牛。一头头健壮的牛,争先恐后地往山上跑,此起彼伏牛叫声响彻山谷。
山路蜿蜒,寒气逼人,看到张永常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记者心里忽然有一种温暖的感动。
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中的牛。新华网记者雷东瑞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