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潘旭涛
古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坚持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治理智慧。
在诸多方面划出底线
2013年初,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首次提及底线思维。此后,底线思维在治国理政中被运用到了各个方面。
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习近平始终注意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比如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在法治方面,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在经济方面,201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要求干部清正廉洁方面,习近平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
为什么需要底线思维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底线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习近平提出和重视底线思维,是基于忧患意识分析客观实际的结果。
陶文昭说,“从主观上看,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至深传统,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当今中国增强忧患意识显得极为紧要,将忧患意识加以具体化就形成底线,忧患意识的逻辑延展就是底线思维。从形势分析来看,提出底线思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业已存在和潜在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分析。作为成熟而清醒的执政者,尤其要对不利因素做充分估计。”
的确,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在国际领域如何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以及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看准、看清、看透国内外不可测因素,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
面对内外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面对诸多利益冲突,树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凸显。将维护核心利益和推进改革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才能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
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
底线明确之后,在治国理政中就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首先就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其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注重效果的思维,即积极争取好的效果,避免坏的效果,为避免坏的结果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意味着,不能因为可能会有坏的结果,我们就不积极作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对本报这样分析认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风险挑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习近平一月:1月关键词——“牵挂”
- 张高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单行本出版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