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昌吉市区出发,向北驱车20公里,远远就看见了一幢幢黄墙红顶的二层别墅式楼房竖立在公路旁。这不是哪个城市的高档别墅,而是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普通村民的住房。
作为昌吉市首批打造的乡村规划好、村庄面貌好、道路建设好、造林绿化好、环境卫生好、增收就业好、民族团结好、遵纪守法好的美丽村庄,这个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聚居的十三户村自然形成了各族群众“嵌入式”居住的格局。
多年来,十三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频繁,他们房与房相邻,地与地相连,培育出开在“左邻右舍、房前屋后”的民族团结之花。
唱歌跳舞拉家常 各民族就像是一家人
傍晚,十三户村文化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近百名村民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跳起广场舞。
看着广场上欢快起舞的各族乡亲,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陈兴明激动地说:“他们都是我的邻居,大家农闲的时候一起跳跳舞、拉拉家常,处的就像是一家人,真得挺好。”
陈兴明是一个“新疆曲子”的忠实粉丝,他家的院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举办曲子的舞台。各族邻居聚在一起唱曲听曲,其乐融融。
“我在邻居老陈家听曲子已经有五六年了,刚开始听不太明白,老陈就给我耐心地讲。”住在陈兴明家前面的邻居买买提·依明告诉笔者。“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特别好,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大家能相互学习语言,学习彼此的文化。大家围在一起听听曲子,增进交流,相互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昌吉市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密不可分,多年来,村两委紧紧围绕总目标,一直把搞好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村里的中心工作,广泛组织开展“学说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广交民族朋友”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交流,在参与中感动,在参与中融合。各族群众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共同学习,共同欢乐,形成了如今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生动局面。
杨存军(左一)在邻居陈恩龙家拉家常,询问有没有什么要帮助的。
不分民族不分贫富相互帮助相互照应
美而不富不为美,富而不和不为家。在十三户村,邻里之间不分民族、不分贫富,大家都能相互帮助、相互照应,谱写出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奔小康、邻里之间一家亲的美妙赞歌。
陈恩龙一家靠种地维持生计。今年春节前,他家新装修的地板因房子发潮出现了鼓包现象,必须重新铺。可是,刚还完贷款的他实在拿不出钱更换地板。思来想去,他找到邻居杨存军。杨存军立即回家拿了钱送到了陈恩龙的手中,并拉上陈恩龙到昌吉市买地板、定水泥,还联系了一个铺地板的工人。
因为修房还贷款,陈恩龙没钱过年了。杨存军二话没说就给陈恩龙送去了钱,还购置了些年货,让陈恩龙一家安安心心地过了个年。
“杨兄弟真是个好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帮我,有这样的邻居,真的是我的荣幸。”谈及杨存军对他的帮助,陈恩龙感激地说。
和杨存军一样,在十三户村热心帮助邻居的事比比皆是。村民卡迪江·阿不来提母亲患病,邻居屈国荣出钱、出车,不仅送卡迪江的母亲去医院,还帮卡迪江先期垫付了住院费,出院时,又开车把老人接了回来。卡迪江说,这些年,家里的事、个人的事,只要能帮的屈国荣都会帮助我。
谈及帮助邻居的事,杨存军和屈国荣都很平静,就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在他们看来,邻里邻居、乡里乡亲,不管是哪个民族,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帮得就帮一下,这都是邻居应该做的。
相互帮助、相互关照的浓厚氛围为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天然便利条件,大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的好习惯,这让民族团结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成为十三户村的幸福和谐之源。
每一个村民都把村当家来看、当家来建
在十三户村,各族群众都能时刻想着怎么为大家和集体的利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艾赛提大叔在十三户村生活了40年,他有一手修电、修自来水管道的好技能,因此他也就成了村里的电工、水暖工,谁家有需要,他都随叫随到,从不耽误。
不仅修电、修自来水管道,艾赛提还成了村里的卫生义务监督员,谁家门口垃圾没及时处理、看见路上哪个人随意乱扔垃圾,他都会主动指出来。“我们十三户村是昌吉州、市的美丽乡村,维护整洁干净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艾赛提说。
和艾赛提一样,十三户村的每一个村民都把村当家来看、当家来建。“大家不分民族,对村上的事情都很尽心,都很配合。不仅如此,不管谁家有个什么困难,大家都会过去问问,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村里的老人马福堂说。
抚今忆昔,十三户村的村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正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所形成的合力,才给村里带来今日的巨变。相信随着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十三户村这个团结和谐、民风淳朴、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