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开天劈地翻江蹈海,看十八大以来央企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成就!
2017年09月15日 15:06:29 来源:国资小新

  “倒海”篇

  21世纪的海洋,中国犹如一枚巨星冉冉升起。大国崛起的背后,是“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源动力和强劲支撑。以海兴国,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以深水、绿色、安全为特征的海洋科技,是争夺海洋强国的制高点。近年来,国有企业扎根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瞄准技术瓶颈和产业转化短板迎头赶超,相继耕耘出“海洋石油981”、智能船舶“I-Dolphin”、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科研硕果,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不断激发。

  海洋强国,近在咫尺。扬帆海洋科技制高点,国有企业这支“超级”舰队正破浪远航。

  探秘深海

  深邃海洋,秘不可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受制于现代科技对深海空间望而却步。今天,深海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拓宽生存边界提供了保障。探秘深海,国有企业打造的一件件深海利器不断刷新科技的想象空间。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为适应发展深水油气的需要,加强了深水装备及技术能力的建设,经过6年精心研究、设计和建造,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正式建成。

  “海洋石油981”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深水钻井平台设备设计建造方面的空白。

  深海载人潜水器作为人类探索深海奥秘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完成诸如海底资源勘查、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铺设和管道检测等多种复杂任务。2012年6月,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称中船重工)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深潜最大深度成功达到了7062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最大的国家,同时涌现出“潜龙”号系列AUV、“海龙”号ROV、“海马”号ROV等一大批深海探测装备。

  造福于民

  海洋空间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能源、矿产等资源,开发海洋产业造福于民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国企围绕海水高效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等取得的可喜成绩,不断使海洋经济从设想变为现实。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我国,海水淡化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路径。作为我国最早介入海水淡化领域的公司之一,国投开发投资公司以天津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又称“国投北疆发电厂”)项目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自主创新,让我国逐步摆脱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北疆一期工程淡化水规模已达20万吨/天,占全国淡化水总量的1/5。

  伴随陆地油气资源日益紧张、世界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在中国南海,一项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再次改写能源格局。

  2017年7月9日下午,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下称可燃冰)试采现场正式关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了可燃冰开采实验项目,并承担了该项目的工程设计、试采作业及施工作业,累计参与采气超过30万方,取得持续采气时间最长、采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还创造了采气时间和采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

  海上能源开采、运输,离不开海洋装备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突破了一批高端海洋装备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其中,“中船集团高端海洋装备科技创新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二等奖。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设计建造领域奠定了“中国唯一、世界先进”的地位。

  海陆相通

  海洋开发,依托于海洋工程建设力量。当前,加快海岸带、中国海域及大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成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片广阔的蓝海中,一些传统制造和建筑类企业正不断向海洋延伸触角,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洋山岛,本是东海之上的一座普通小岛,而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的百变魔术手下,此处跃身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岛型人工深水港洋山深水港。洋山港建设至今,中建港务洋山项目总部致力于打造国内水工工程建设新高程,3项施工工法获评国家一级工法,6项施工工法被评为交通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

  就施工难度而言,港珠澳大桥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项“世界工程奇迹”,是在50米海底、数万吨水压下,由33根180米长、重7.4万吨巨龙般的沉管组成的海底隧道,与东西两座海上人工岛,沟通起这个世界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世界领先的沉管隧道技术让被誉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变成现实。

  管线钢,是鞍钢集团的一项明星产品。在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川气东送、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一线、二线)等国家重点工程中,都活跃着鞍钢管线钢的身影。从陆地深入海底,鞍钢针对海底环境复杂、压力大,管线受波涛浪涌影响较大的特殊环境,按照业主要求,实现供货的钢板最大宽幅需达到3724毫米,这是目前为止亚洲海底管线工程供货中最大宽幅的管线钢板。

  2017年6月,鞍钢管线钢又化身“蛟龙”深探南海,使亚洲最大管径海底输油管线一次投用成功,这是鞍钢集团公司支撑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战果。

标签:科技创新;码头;自动化;国有企业;运载火箭;深海;港务 责任编辑:金英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