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团记者参观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东北新闻网讯 (记者 许嘉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地南缘一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豁口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曾是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1996年,村支书董福财带动村民一起治沙,令当地从“一片白变成一片绿”。9月21日,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走进阜新市彰武县,参观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采访了解治沙书记董福财扎根荒漠二十年的治沙故事。
1996年,春季大风,庄稼被埋进了黄沙中。那一年,国家相关部门派来工作组,给出了北甸子村可以进行整体移民的规划。董福财难以接受整体移民的方案,他和沙子较上了劲,决定自己带着村民干,保住自己的家。在当时,很多村民把他当成一个笑话,在沙上栽树,怎么能栽得住,栽住了又怎么成活呢?董福财便挨家挨户地走,讲栽树成活的可能性。“虽说沙子多,但是沙子底下还是有实土的,只要能把树栽到实土上,好好爱护就能成活。”但大多数的人却坚信沙子上栽树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1997年,董福财带着老伴和两个刚成年的孩子,率先迈出了植树治沙的第一步。他贷款1万元,包下200亩荒地,还硬把亲戚拉进来。起初3年几乎看不到什么效果,树苗的成活率还不到30%,家里养猪种地的收入全还了贷款。沙丘上没有实土,往往坑还没挖成,流沙又回流把挖走的沙子填满。困难丝毫没影响董福财的决心,他顶住压力坚持下来。经过琢磨,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先浇水,再挖坑。湿的沙子能成形,一边浇水,一边挖沙,直到找到实土。
在董福财的坚持下,沙地上有了绿意。周边的耕地也受了益,产量有所提升。第二年,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他一起干起来。董福财带动村上11户党员农户表率跟进,包山造林,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治沙的队伍中。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退耕还林,好法子配上好政策,村里开始大规模造林。在董福财的严厉要求下,北甸子村通过一年栽树,二年补栽,硬是把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镇和彰武县的平均水平。
造林治沙初见成效后,董福财并没有松口气,又开始考虑修路。北甸子村离阿尔乡镇只有6公里,但在十几年前只有一条土路,汽车很难通行,进出物资大多靠马车运输。所以在第一时间,他想到了修路。
2002年秋,经过多次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正式立项,但施工方实地考察后,认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软,不符合修路标准,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村里的积蓄并不足以承担这样“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财就带领村民自发施工。2个月后,施工方再来考察时已经达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这条路全线贯通,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财却积劳成疾。2014年11月,董福财被检查出肝癌晚期,2015年3月医治无效去世。他用青春、智慧和毅力锁定流沙,将一生交给治沙事业,使昔日风沙漫漫的荒凉之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宝地。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8%,全村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多元,较2000年时增加近8倍。
- 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走进沈阳市和平区政务服务审批服务局
- 自掏腰包赶赴西北治沙十余载 嵊州农民“土方”固沙登上联合国舞台
- 两个多月过去了 第三批自贸区都试验了什么?
- 十年季后赛,广厦练的级还是不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