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松
央视网消息:从事特种显示和微波技术研究数十年的刘劲松是安徽一家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主持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只机载高亮度、高分辨率平视管组件、第一只机载头盔显示管组件、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照明及报警装置,点亮了天宫一号和无数战斗机的双眼,打破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为国家节约外汇数亿美元。
“从东内街城隍庙的民房,到现在建成了生态型的高科技园区;从最开始创业时13个人的小研究所,到今天成为拥有众多科技人才的国家创新型企业;从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机载高亮度平视管组件,到今天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科研院所……”回忆往昔变迁,刘劲松记忆犹新。
28年来,刘劲松从一个工科大学的“学霸”毕业生变成了从事特种显示和微波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他心里一直秉持的工匠“初心”,从未改变。
为了确保产品的原材料质量,刘劲松带领物资采购部门亲自去各原材料厂家选材,并进行试验验证。一个月的时间,在很多人看来,悠闲地过几个周末就过去了。但对于刘劲松团队来说,却要按秒来算。研究所缺乏载人航天环境试验设备,刘劲松便亲自带着设计好的试验产品,去北京航天总体单位开展环境摸底试验。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当时飞天舱外服头盔上的照明和报警系统就是由刘劲松作为项目总指挥,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特种光源。
“当时我们全所的人都集中在大屏幕前,一直很担心,直到他们安全返回,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因为之前无论如何模拟,都无法达到真正宇宙环境中的效果,还是捏了一把汗。”刘劲松说。
之所以这么担心,是因为宇航员使用的舱外服照明和报警装置属于特种光源,翟志刚宇航服上配备的产品是国内第一个此类产品,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而且它不仅仅是照明,还担负着生命报警系统提醒功能,一旦照明灯出了故障,宇航员很可能出现缺氧或受到其他更大身体伤害。
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被誉为“太空黑板”的宇航显示器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块“太空黑板”就是刘劲松团队研制的。此前,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歼十飞机,我国特种显示器的前视红外激光火控系统,曾长期落后于世界,不能满足国防装备现代化的需求。刘劲松团队憋着一口气投入到3英寸机载高亮度静电聚焦平视管项目的研制,用于国家多项重点装备显控系统,成为国产化核心显示器件。
近年来,刘劲松参与研制的机载着陆灯、滑行灯、加油灯等系列特种光源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装备中。在刘劲松眼里,这些都要经过反复试验、成千上万次的调整和改进。
“工匠,不是一个简单的匠人。涉及国家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刘劲松认为,必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必须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产品,在这个领域里才有话语权。(材料来源: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