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与“一根头发丝”较劲的倔强车工“龙一刀”
2018年04月03日 09:42:56 来源:中青在线 李翀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一根头发丝有多细?

  在国机重装二重装备大型轴类精加工高级技师龙小平的眼里,那是肉眼可见的精度差。这个精度差,会让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产品变得不值一分钱。

  而他要追求的,则是这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甚至更细。

  “全国技术能手”、首届“四川工匠”龙小平。李翀 摄

  “小细节”成就“大装备”

  在国机重装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的厂房里,横卧着数台捷克SR5、德国基根3.5m等全球顶尖大型数控车床,车床转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穿戴着蓝色制服、白色帽盔的龙小平是这些车床的“船长”。他就在这里,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件百万级核电、水电、火电等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加工。

  当今世界,化石燃料日益枯竭,核电作为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的清洁能源受到全球重视。可遗憾的是,中国发展核电的关键部件之一——“核电转子”却一直被日本垄断,一台转子进口价格则高达七、八千万元。这样的局面在2015年被彻底终结。其标志就是世界首件CAP1400核电转子的成功制造。这个交货重量264吨,最大直径2044mm,总长17395mm的“巨无霸”就诞生在龙小平的车间里。

  虽然生产出的产品是个“巨无霸”。但其要求的精细程度却极其精细。尤其是架口部位形位公差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对于龙小平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时在国内,我们做这个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倾注了厂里精加工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一起来突破这道难关。”

  龙小平不停地试切、失败、调整,再试切、再失败、再调整……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在刀架上站了30多天。呕心沥血的结果,是他将核电转子架口的精度从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1/20,精度提升了惊人的3.4倍。这样的指标,同行和专家都觉得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对于龙小平来说,当初的念想就是“能提升一点是一点”。“假如我提高0.01毫米,就可以延长它十年到二十年的使用寿命”。这件产品终于打破了日本人对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核电市场空白。

  国机重装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二工区的一件核电半速转子。受访者 供图

  成为“龙一刀”

  “技能这一块,是用钱买不到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锤炼和磨练,最终才能掌握这项技术。”近三十年的打磨,龙小平的双手伤痕累累。但同时,也练就了一手“好刀工”。

  在精车中,龙小平是出了名的下刀快、稳、准。精车的留量多少对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这几个要素影响,他都能控制得恰到好处,一个精密公差尺寸他最多三刀就可以搞定。龙小平说:“细节做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出神入化的刀工也让他获得了一个颇具“江湖高手”风范的名字——“龙一刀”。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武功达到一定境界,闭着双眼就能感知对方招式。用刀高手“龙一刀”也不例外,为了追求极致的加工技术,他要求自己的各个器官的感知力都达到非同寻常的水平。经过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地修练,他开创了另一项独门绝技——“盲听刀具”。不用眼看,不用手摸。光靠一双耳朵,在方寸之间就能精准感知刀具走向。

  “龙一刀”车过许多了不起的“作品”。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装备部件的8万吨模锻压机,其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就出自“龙一刀”之手。其拉杆长度22米,长度直径比1:40。“有句话叫‘车工怕车杆,刨工怕刨板。’要车好长达22米的细长杆,加工难度是非常大的。尤其带螺纹的拉杆难度更大。”而龙小平作为2003年首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当年的大赛备战,练就了他“干细长轴、干细长丝杆”的加工绝技。于是,靠着出神的刀工,“龙一刀”又一次完美完成自己的使命。

  龙小平为记者现场演示车工最基础的一道工序——磨刀。李翀 摄

  不失毫厘,才能决胜千里

  虽然大型轴类精加工是使用数控机床处理,但精微处所用的刀具都需要龙小平亲手打磨。他以无穷的耐心完成自己的作品,哪怕一个小小的倒角,他都利用数控程序进行加工,让倒角既标准又漂亮。做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加工近30年,龙小平对这份工作有自己的认识,“大只是外在,精才是内在。”

  重型装备制造加工行业中,有一个对于大型轴类件精深加工的精度指标——μ级,即微米级(0.001mm),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100。在这个指标下,任何一个差错,就是真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龙小平对于产品精度的追求可谓达到了极致。

  2014年加工300MW发电机转子时,要求架口圆度控制在0.0075mm之内,突破架口精度加工瓶颈成为首要技术难点。在加工第一件转子架口时,龙小平和他的工作团队一开始沿用老工艺,最终架口精度只达到了0.009mm,且效率低,不可能按用户要求实现批量出产。之后的日子,“大家憋着一口气,非要把它做出来!”龙小平带领工作团队夜以继日,无数次尝试,最终独立研发出了利用双托静压系统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艺方案,不仅达到μ级,更可贵的是,μ级还非常稳定,成功实现了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批量出产。

  龙小平还针对不同型号的发电机转子制定不同的系统参数,形成模板,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300MW发电机转子的精深加工周期由60天缩短至20天,并且在2017年实现了连续12件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零缺陷。

  龙小平在调试车床 李翀 摄

  极致追求的基础是热爱

  在龙小平的手机相册里,最多的不是风景照、人像照,而是一个个他亲手打磨出来的产品,“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它们身上付诸心血,所以也会有牵挂。”龙小平将它们视若珍宝。采访的现场,记者希望他可以现场演示一下精湛的技术,谁知拿起刀具的龙小平完全投入到了自己手里的产品上,完全忘记了周围事物的存在,直到完成手里的作品。这也是他想告诉后辈的宝贵经验:“做一份工作,首先要热爱。”

  “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这一行,花把势是行不通的。”龙小平笑谈,自己也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磨练,才能有现在的手艺。“时代变迁,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管是谁,都要应该多学习,要在学习中把知识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还要耐得住寂寞。”1988年,18岁的龙小平进入二重装备,30年时光倏忽而过,陪伴龙小平的,依旧是二重装备厂房里一座座巨大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见证了他从一名“新手车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龙一刀”。如今,作为四川省龙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他的肩头承担起更多传承的重任。如何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如何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加工过程中承担起重任?则成为他目前要思考的问题。

  年轻时的龙小平(右二) 受访者 供图

标签: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加工;精加工;核电;转子;发电机转子;工匠;毫厘;车工 责任编辑:王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