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
马克思经济学不仅是革命的,而且是建设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当从经济运行、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角度研读《资本论》,让《资本论》充满时代活力。
认真研读《资本论》,就可以发现《资本论》在指引我国经济前进的方向,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1867年7月25日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革命性结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上。马克思经济学不仅是革命的,而且是建设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当从经济运行、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角度研读《资本论》,让《资本论》充满时代活力。
认真研读《资本论》,就可以发现《资本论》在指引我国经济前进的方向,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
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基
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生产,是实体经济,是产业资本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在《资本论》第一卷题为《商品》的一章中,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这一物质产品的、社会的、物理形式上的有用性。由价值形式,进而由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富是物质的,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的社会财富支撑的。只要这些使用价值量不变,表现其价值量的价格或高或低都不影响一国实际财富的增减。
三卷《资本论》在逻辑安排上体现了实体经济是全部经济活动基础的原则。其中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由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资本完成的。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研究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论述了其他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参与由实体经济里的产业资本所形成的剩余价值分割的。它们服务于产业资本,并由此得到以平均利润形式表现的回报。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则断然不能产生。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即使产生,也难以持续,因为它们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实体经济、物质产品生产为标准,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其他人的劳动,如演员的劳动、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亚当·斯密也持这一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富裕第一在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第二在于劳动者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比例。马克思的宏观经济范畴,如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也是实体经济的反映。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远见卓识,三次工业革命都落脚在实体经济上,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主要靠的是实体经济而且更主要是制造业。一个大国经济若脱离实体经济,或是过度虚拟化、过度金融化就会形成产业空心化,那是很危险的。实体经济事关一国的经济基础,实体经济里的制造业事关谁来装备这个国家,事关这个国家的强大。我们必须给实体经济,给制造业以特别的高度的重视,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不应过度金融化
马克思研究了货币,以及货币的演化及虚拟资本。马克思认为货币也是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是金银。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马克思指出,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是任意的,而是与待实现的商品价额总额成正比例关系,和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马克思研究了纸币,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不过是贵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超过这一限制,纸币就会泛滥起来。马克思写道:“纸币的发行限于它所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今天流通中的纸币已经达到了这些渠道所能吸引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起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当纸币的限度被突破的时候,那就是通货膨胀,就是灾难。马克思借用威廉·配第的话指出:“货币不过是国家躯体的脂肪,过多就会妨碍这一躯体的灵活性,太少使他生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