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
2018年09月14日 11:13:3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国家统计局9月1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心理从传统封闭向现代开放演变,文化消费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被摆在突出位置,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出台,有效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我国文化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市场主体、经营方式日趋多元,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经初步测算,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2亿元,比2004年增长9.3倍;2005-2017年年均增长19.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6.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178万人,比2013年增长23.8%。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新的文化业态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发展,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消费格局逐渐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新的文化业态应运而生。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互联网+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体力量。2016年,骨干企业数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4.2%,但实现增加值2040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3%,有力支撑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华文化逐渐突破语言障碍、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后,我国文化贸易迈上新台阶,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取得积极进展。

  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71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亿美元,增长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长22.7%;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79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亿美元,增长7.7倍,年均增长21.8%。

  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7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的国际传播新体系已逐步构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全球拥有101家海外整频率播出电台,每天播出近3000小时节目,覆盖50多个国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约5亿人口;在海外建有地区总站、驻外记者站、节目制作室、广播孔子课堂等近100个机构和4115个听众俱乐部,汉语覆盖全球98%以上的受众。2016年,国际广播电台受众反馈(互动)总量达5530万;开设社交媒体账号228个,粉丝总数8117万;媒体日均阅听量约2600万。

  (光明日报北京9月13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4日 10版)

标签:文化产业;改革开放;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华文化;格局 责任编辑:杨静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