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进博会虽然由国家举办,但却直接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换言之,进博会是国家的,也是咱百姓自己的。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将会为满足百姓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正在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看展品、谈交易、聊合作……热气腾腾的景象,展现着开放合作的蓬勃活力,让人感受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互动的强劲脉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数据显示,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大量外国参展商希望抓住中国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借助进博会的平台,在中国市场“更进一步”。从这方面讲,进博会虽然由国家举办,但却直接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换言之,进博会是国家的,也是咱百姓自己的。
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侧重扩大出口到更加注重进口,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为全球经济提供实实在在的出口市场、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这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推进贸易更加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当看到,中国扩大进口,绝不只是喊口号,而是接连出实招。11月1日,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共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经过连续多次自主调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由上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
虽然在进博会举办期间,普通百姓不能直接出手“买买买”,但从进博会的后续效应看,会带来长期利好,普通消费者必将从中受益。一方面,通过举办进博会,建设相关功能性平台,普通消费者未来将有望享受到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消费需求也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另一方面,进博会不仅能通过引进国外最新商品和服务来改善我国供给结构,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还能通过“博览”国际一流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倒逼”国内企业取长补短,转换新旧动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供给升级,满足消费需求,为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而今,进博会对开放的带动效应已开始显现。为办好这次博览会,相关部门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出台了包括通关便利化、服务保障等一批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将为相关领域改革开放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这几天来,这个“不一般”的进博会给国人带来很多惊喜。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将会为满足百姓需求提供更多选择。我们相信,拥抱开放融通的世界,国人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坚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