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改革再出发依法治国篇:司法改革出活力 迈出法治新步伐
2019年01月07日 08:15:00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 张雨 尹深 梁秋坪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5年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历史性突破。

  5年来,法治领域改革集中发力,成效显著,让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可期可及,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沉甸甸。

  立良法保善治 让法治精神深入民心

  2018年3月11日下午,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这是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第五次对国家根本法的修改。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唯有国家的根本法与时俱进,才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业长青。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工作。

  在习近平的眼中,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是到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越是强调法治,就越是应注重提高立法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为新时期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良法善治”。他指出,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舆论认为,法有良、劣之分,良法可以引领、推动发展,劣法制约、甚至窒息发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既是对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又是对良法、法治作用的全面、精准阐释。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5年来,一系列围绕解决和改善老百姓民生问题的法律进入立法范畴。

  2014年,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2017年,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施行……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件,修改法律127件次。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立法领域又一次迈开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步伐。

  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表决通过,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2018年8月31日,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通过表决,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000元提至5000元,开启我国个税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018年10月22日,药品管理法修正草案提交审议。草案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处罚力度弱的问题。

  2018年12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同时新修订的公务员法表决通过,进一步畅通了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确定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

  面对新时代下的新情况和新需求,这一系列立法行为,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并及时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国家发展,令人眼前一亮。

  司法改革出活力 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问题所指,改革所向。

  “我等这个无罪判决等太久了,我很满意这个结果,可我儿子再怎样也回不来了,我很想他。”聂母张焕枝说。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近年来,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案等旷日持久的申诉案重审改判,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以纠正错案推动法治进步。

  为维护群众的诉权,2014年12月2日,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深圳和沈阳设立巡回法庭试点。2016年11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同意在重庆市、西安市、南京市、郑州市增设巡回法庭。

  “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培养高素质司法人员,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2017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366名员额法官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带领下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标志着法官员额制改革在全国法院已全面落实。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引发社会热烈反响。2018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战之年。

  自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以来,人民法院创新执行手段,并与多部门进行联动,为打击“老赖”形成震慑之势。最高法联合国家发改委等60多家单位构建信用惩戒体系,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16家单位和3903家银行联网查控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16类25项资产信息。

  2016年至2018年9月,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884万件,执结1693.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4.07万亿元,执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接下来,中央深改组会议促使这项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成型。2015年5月5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自2017年7月1日起,试点两年的检察公益诉讼全面实施。

  2018年2月8日,湖南省检察机关提起首例重大破坏生态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人钟某当场表示:“这次开庭审理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真心认罪。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我深表歉意,并深深自责。感谢办案的公检法机关对我的帮助和教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呼吁化工企业一定要依法生产。”

  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99441件,提出检察建议和发布公告87385件、提起诉讼2793件。其中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48847件,占54.56%,食品药品和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检察公益诉讼改革不仅涉及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而且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中国司法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一直在路上,增设公益诉讼检察机构不失为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

  2019年1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全新亮点。各级检察机关撤销原侦监厅和公诉厅,实行捕诉一体的办案机制。张军表示,分开职能行使检察职权,有利于实现检察机关内部制约,进一步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

  执法更规范 服务更优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支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司法部研究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体检让专业的律师团队帮助我们检视自身问题,有利于突破瓶颈,帮助企业走规范化道路。”小桔科技法律顾问殷永胜说。

  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有序发展的背景下,各部门积极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组织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专业人员为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其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8个地方和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都对证明事项进行了清理。其中北京三批先后取消了201项证明事项,江苏省市县三级累计减少了256个证明事项,浙江省市县三级累计减少了591个证明事项。

  “以前办公证都要跑好几趟,现在用微信就能办,太方便了!”日前,郑先生通过广州智慧公证微信小程序,在线办理了出国旅游需要用到的“驾照公证”。

  减证便民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助力了万众创业的热潮,也为百姓带来满满的获得感,满足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体现了政务部门司法为民的责任感和敢于突破的使命担当。

  2015年2月,中央、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拉开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大幕。这次改革从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执法责任制、人权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执法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2018年9月10日,长沙市公安局微信即时报警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市民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一键报警,平台可定位群众报警地址,实现派警、出警、处置的全流程跟踪。

  为实现“热情服务”向“延伸服务”转变,各地公安系统纷纷搭建了网上“民生服务平台”,实现户政、治安、出入境、交管等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24小时受理群众办事申请。

  造法易,执行难。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基础性工作。2016年5月20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5月,一段上海警察教科书式执法走红:在检查一辆无牌照汽车时,当事人抗法,警察从口头传唤,到连续三次警告,再到“武力升级”、行动前提醒无关人员远离,最后警方提示拍摄者,“你拍可以,但是不能断章取义,掐头去尾,你要传就整段传,出了事情你自己负责”。视频一出,网友纷纷为执法警察点赞!

  近年来,公安执法形象正悄然改变:类似被网友点赞的“教科书式执法”视频已有多例,规范执法、阳光执法逐步成为常态。

  公安机关每一次规范执法都是对群众诉求的真诚回应。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公安执法规范化程度越高,法治权威和法治信仰就越能在全社会形成,给百姓带来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也就愈强烈。伴随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这种正相关效应必然会越来越彰显。

  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凝聚的是人民对公正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标签: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