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8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多年来,浙江通过资金、产业、项目、教育等方式,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一次次跨越千里的牵手,在浙江与受援地区之间写就了一段段佳话。下一步,浙江对口支援工作应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如何提高这项工作的整体水平?今天,本报与新疆日报、西藏日报、青海日报联动,邀请相关代表委员从需求侧、供给侧、体制机制等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发表真知灼见。
韩 平
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委员:
让每个孩子
都有出彩机会
保持定力、持续加力、精准发力,多年来,浙江紧扣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民族交流、文化认同等重点任务,交出了一份对口支援的高分报表。
“教育对口支援,是国家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长期关注智力与文化教育支援,曾多次前往新疆、青海等地对接教育支援工作。
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教育对口支援的重要责任。韩平委员介绍,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通过支援一所学校、留下一支队伍、培养一个专业,示范一个地区。
支援一所学校。浙江创新“组团式”“托管式”援助,从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教育教研做起,帮助受援地区学校实现历史突破:西藏那曲中学本科升学率100%,创建为西藏示范性高中;被全面托管的阿克苏市乌什·衢州小学,一年间从薄弱校跻身名校行列;在海西州高级中学托管设立的“浙江班”,在德令哈市创设的“杭州班”,均成为当地的教育“名片”。
留下一支队伍。浙江首创“双语援疆”,在新疆阿克苏和库车建立培训基地,该地教师学员整体汉语水平提高3至4级。近年来,通过师徒结对、送教帮扶、“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浙江为受援地区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四有”教师队伍。
培养一个专业。浙江助力援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浙江各类职业院校与受援方共建91个示范专业点、28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受援方委托管理学校36所、专业49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援地的教育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韩平委员介绍,当前,受援地需求已从对基础设施的硬件需求,逐步转向优质教育环境的需求,从对满足孩子们有学上、适龄儿童能全员接受教育,提升到对普惠性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教育改变人生命运、改变家乡面貌的意识深入人心,教育已成为提升当地人民生活状况,促进受援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水平的对口支援,关键在于提升受援地的内生动力。”韩平委员建议,教育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抓起,长期规划并逐一落实。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援助人才队伍选拔、使用体制机制。同时,建立教育援助工作的传承机制,优化学校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解决好制约受援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2021年是对口支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韩平委员看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支援要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提升受援地办学治教理念、推进教师队伍高水平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帮扶职业教育发展等措施,激发受援地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在教育对口支援中的作用,创新工作机制,使更多的浙江优质教育资源与受援地区共享。
(浙江日报记者 陈佳莹)
敖刘全
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代表:
携手同走
高质量发展之路
3月初的新疆阿克苏大地,生机勃发。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已走过11个年头,浙阿两地人民的感情水乳交融。
全国人大代表、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表示,这些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等答卷中,生态治理、民生建设等画卷里,少不了对口援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团结和谐文明富裕的美丽阿克苏,也离不开对口援疆工作的鼎力相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尼牙孜·阿西木代表认为,阿克苏拥有区位、资源、政策、生态等诸多优势,也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紧缺、产业链不足等瓶颈和短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利用援疆工作优势来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并达到援受两地互利共赢。
多年来,浙江援疆工作充分发挥浙商优势,向阿克苏及周边地区转移大批纺织服装企业,助力打造高标准工业园区。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打造“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等系列品牌工程,提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十城百店”工程累计销售受援地农产品50多万吨、销售额80多亿元,惠及农民15万人。“百村千厂”工程,让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尼牙孜·阿西木代表说,浙阿两地在编制“十四五”援疆规划项目库和2021年度援疆项目计划时,注重立足阿克苏地区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规划力度;找准阿克苏地区发展定位,加大产业援疆力度,在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上下功夫,补短板、强弱项;规划了一批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可持续性的援疆项目,加大智慧城市、大数据信息化、纺织印染等重点项目规划力度,为阿克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尼牙孜·阿西木代表对深入推进市场援疆,助力受援地特色产业发展、统筹兼顾促进就业寄予厚望。他说,希望浙江援疆围绕重点产业,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共同办好重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活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构建市场援疆“十城百店”工程2.0版;助力区域性全域旅游高地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深化推进“万亩亿元”工程,强化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研发平台、重大产业化平台等支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发挥浙江数字化建设优势,推动当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助力阿克苏提升整体智治水平;着眼于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继续支持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等产业平台转型提升,助力地区产业集聚化带动人口城市化,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尼牙孜·阿西木
西藏那曲市委书记敖刘全委员:
为高质量发展
注入新动力
“26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对口援藏工作,以经济援藏为龙头,全面实施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创新援藏路径、确保援藏效果,在项目、资金、智力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莫大支持和倾情帮助,累计安排援藏资金33.13亿元、实施援藏项目475个,有力助推了那曲经济长足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那曲市委书记敖刘全接受专访时说。
敖刘全委员介绍,1995年以来,浙江省共有9批701名援藏干部人才,从“鱼米之乡”来到“羌塘草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工作,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那曲精神”,把藏北当第二故乡、把那曲事作为浙江事,与那曲各族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奋斗、心连心,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在干事创业中施展才华,用实际行动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展现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干部精神”。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敖刘全委员针对那曲实际,希望浙江省在那曲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给予更大更广的关心支持,不断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为那曲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进一步拓宽援藏渠道、加大援藏力度、深化援藏内涵,敖刘全委员建议,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注重产业发展“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注重基础建设与改善农牧民生活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断创新新时代援藏工作思路和举措。
在精准助推那曲“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方面,敖刘全委员表示,立足受援地长远发展,抓住发挥浙江经验和那曲优势的切入点,继续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加大援助力度,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科技援藏新品牌,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培育更高水平生态产品价值。
谈及加大力度促进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时,敖刘全委员认为,要充分发挥援藏干部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浙江优势资源技术带到那曲,既开发那曲优势资源,又引导浙江企业到那曲投资兴业,促进合作成果高水平“引进来”,开放成果高质量“走出去”;健全完善智力援藏长效机制,在“组团式”人才援藏、那曲本地人才培养和区外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畅通两地人才交流交往交融渠道。
最后,敖刘全委员表示,那曲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都饱含着浙江人民的深厚情谊,是浙江省大力支持、真情援助的结果,是援藏干部人才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结果,他们的壮举得到了藏北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称赞,也更加坚定了群众饮水思源感党恩和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西藏日报记者 万靖)
金 花
青海省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金花委员:
从单向援助
转向合作共赢
从西子湖畔到瀚海戈壁,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虽相隔千山万水,却因援建走到一起。
自2010年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涉藏州县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浙江援青队伍,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海西州7个地区展开全方位支援。浙江省共安排援青资金1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76个,有效推进了海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新局谋新篇的关键之年,如何切实做好“十四五”期间两地对口援建工作?如何借助“浙江力量”巩固海西州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金花说,在浙江援青队伍的帮助下,海西州共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牧民安全饮用水及牧区节水工程等项目89个,帮助海西州解决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在援建工作中,两地“手拉手、心贴心”,缔结了深厚的手足之情。
金花委员说,2021年是“十四五”援青规划开篇之年,也是开启新一轮援建工作开局之年。“十四五”期间海西州将针对援青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规划设计好一批扶持项目,注重脱贫质量,紧盯脱贫基础尚不牢固、易于返贫的地区,搭建两地村集体经济帮扶结对项目,帮助返贫隐患大的乡村做强村集体经济。同时,紧扣“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充分发挥对口援青政策平台作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产业支援合作和智力帮扶,积极推动对口援青从单向援助向双方长久合作共赢转变,从硬件支援向思维、管理理念提升转变,从当下对口支援关系向未来多层级覆盖延伸,通过精准支援、深度协作,激发海西州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无疑,浙江援青给海西州广袤区域遍地播撒的民生福祉的种子,如今已一路繁花。
对口援建,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找到了一个支点,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步伐。接下来,在浙江助力海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海西州有何新需求、新期待?
金花委员说,浙江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很发达,有许多成功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海西州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除国家和省级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石化、盐矿产业已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外,海西州资源优势尚未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销售方式单一;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品牌影响力较周边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为此,金花委员希望,在下一步的对口援建中,浙江能够结合支援方地区以及各地市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对接力度,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经贸洽谈、项目推介会;发挥浙商商会以及各地区商会的作用,加大以商引商对接力度;发挥浙江产业资源、院校科研、市场、政策和资本等优势,深化校企对接、企企对接、科企对接,重点在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旅游、特色农牧产品开发等方面推动项目合作,加快成熟产业项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