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中方期待各方强化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其中许多变化不可逆转,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中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中国言行一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战略部署。近期,中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地区热点问题频发。为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这个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等三点建议,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的一贯立场,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遵循。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反对恃强凌弱,规则一旦确定,就要有效遵循,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这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行动,愿景才能变为现实。各方应该重信守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并根据国情尽己所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在行动中,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要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能力,坚持各尽所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不搞“一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多作表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虽然“道阻且长”,但应坚信“行则将至”。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一心,提振雄心,增强信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