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如何在疫情中航行?这场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了前进方案
2021年11月25日 11:24:06 来源:天目新闻 记者 郭婧 朱冬艳

  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

  1683年,近代第一家公共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开放。彼时,这个问题带有探索性。

  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并蔓延全球之后,这个问题平添了不少危机感。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揭示了一个数据:43%的博物馆在2021年第一季度面临关闭。这艘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该如何继续航行?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今天(11月24日),“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2021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安吉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围绕“博物馆的重塑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并设置了“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性”“博物馆与城市、社区”“博物馆跨界合作”,以及“博物馆教育发展前沿” 4项分议题。自11月21日开幕,来自文博界、学术界、教育界、旅游界、互联网界等30余位中外大咖,进行了10场主旨报告、4场主题沙龙。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提供的“航行方案”。

  10月底,扎克伯格将Facebook改名Meta,源于科幻小说《雪崩》的“元宇宙”概念被大众热议。其实早在9月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就上线了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为什么要加“孪生”两个字?说个最易懂的功能,显示大屏上的虚拟留言墙是现实中留言墙的镜像,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端在虚拟留言墙留言,内容经审核后就会在大屏上实时显现。而《雪崩》中“元宇宙”的概念是: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两者是不是很像?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专委会主任胡江提出了打造“博物馆元宇宙”的思考,同时他也注意到了NFT(非同质代币)在数字艺术领域的价值,“元宇宙、NFT(非同质化代币)、IPFS(星际文件系统),这三个概念是一个联合体。”前段时间,敦煌研究院发布了文博行业首个公益NFT,用户通过线上答题可以募集善款,成为敦煌的“数字供养人”,并且获得带有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全景数字卡片。

  对于这些新兴概念,研讨会直播过程中有网友在线上提问:“在形势还未清晰的时候,博物馆是否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胡江的回答透露着急迫感:“现在NFT已经在窥伺博物馆的资源了,同时他们也很想得到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数字信息。无论如何,我们要先梳理自己的资产,去整理开发它们背后更大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未来式,也是正在进行式。

  本次研讨会的场地位于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漫步在馆里,能感受到一些特别之处,比如看不到空调主机、室内空气不闷、建筑内部有高差、隔墙较厚。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严洪明展示了几组数据:钢结构一般寿命为25年,安吉馆建筑的高地落差相差11.5米,可以减少挖土方量,保留原有的地貌和植被;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比例达到29.27%;屋顶种植了佛甲草,覆土厚度为40厘米,能够有效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并调节室内温度;杭州馆的460盏卤素灯换成LED灯以后,一年节能4.5万度……通过绿建设计,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打造“零废弃”的博物馆。这一招“小”而妙。

  记者 郭婧 摄

  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本次研讨会其中一个分议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第11项“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作了结合。

  在秘鲁海岸最北部有一座图克梅生态博物馆,馆长贝尔纳达·德尔加多带来了他们的故事。图克梅生态博物馆位于考古群内,整个图克梅区大约有25000位居民,其中80%从事农业。“考古研究和保护,涉及社区居民教育与就业,我们把社区居民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同时也为他们提供经济利益,当然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数据证明这项计划成效显著。

  超过15400多人接受了教育,包括儿童、年轻人和教师;社区医疗日活动诊治了7400多位病人。一开始,博物馆每年游客不到2000人,现在已超过6.9万人。博物馆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有了7个手工作坊、2个工艺品商店等。

  要想“航行”更远,博物馆还需拓展跨界合作。

  近年来,5G直播导览、3D实景展示、沉浸体验、线上互动……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感慨,“近五年博物馆相关的热词都与线上工作有关系,数字技术推动了场馆变革。”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文化消费驶入快车道,包括以被授权的文物、非遗等为创作元素的表情包、小游戏在内的数字化文创产品竞相涌现,以“考古盲盒”“文创盲盒”为代表的“文化+潮玩”受到年轻用户的追捧,更多跨界融合的新玩法正成为文创“出圈”的推手,推开了文创新未来的大门,进一步拓宽了文化遗产更好“活”起来的路径。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上海玻璃博物馆在上海诸多博物馆中是一个另类而不可忽视的存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它,距离市中心有40分钟左右的车程,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的它,却曾被美国CNN旗下网站评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家博物馆之一。玻璃能玩出多少种花样?上海玻璃博物馆副总裁、设计总监迪尔曼•图蒙介绍,从学院派玻璃艺术展览,到古玻璃专题展览,再到将玻璃与当代艺术跨界共融的“退火”系列展览,玻璃艺术与设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在这里,艺术家们以玻璃为媒介,创造了简单材质的无限可能。刘建华、林天苗、朴庆根……这些与当代艺术家们联名创作的玻璃藏品,一次次地刷新着这座以玻璃起家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图源新华网

  苏州博物馆,可以说是在网上人气一直很高的“网红博物馆”。它的设计大量借鉴苏州园林建筑,又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常常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自2008年苏州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后,2009年一年的观众量达到了110万,此后观众量在成倍的增长,2018年观众量达到了峰值——318万。它的为何热度居高不下?“不管是博物馆助力可持续发展,还是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应该首先关注自身的观众。”苏州博物馆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副研究馆员谢晓婷认为,博物馆的引流跨界是拓宽博物馆的“边界”,让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手段。

  为此,苏州博物馆曾与中国工商银行跨界合作,携手打造了全国首家博物馆文化特色主题银行。融合了博物馆内多种文化元素的信用卡,特色存单等产品,让文物以金融产品的形式,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公众。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教育方面,许多博物馆正努力践行。比如,苏州博物馆打造了全国首个博物馆学校。“目前国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仍局限于教育活动。我们想在国内博物馆中率先做一个大教育的概念,把观众作为学习者、博物馆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将教育融合在展览、公共环境等文化服务里。”谢晓婷说。
  为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为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最重要的机构,博物馆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希望这艘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可以驶向无边的未来。


标签: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苏州;玻璃;博物院;观众;馆长;安吉;宇宙;教育 责任编辑:江小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如何在疫情中航行?这场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了前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