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1月24日电(记者刘扬涛、赵建通)东京残奥会上的“高光时刻”依然历历在目,北京冬残奥会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再过100天,全球的目光将再度聚焦中国北京,奥林匹克的激情与荣耀将再次在这里点燃。逐梦冰雪,携手同行。北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
百日展望,北京冬残奥会进入最后冲刺
时针缓缓走过20点,北京冬残奥会开幕进入最后一百天的倒计时。
时间回溯到6年前,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百姓欢欣鼓舞,期待着第一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早日到来。
2015年7月31日,市民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前庆祝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此后几年间,冰雪运动在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放眼各地,一座座新的滑冰场、滑雪场不断涌现,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逐年扩大,而这其中也不乏大批残疾人参与者。
据中国残联介绍,我国连续5年举办“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带动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残疾人大众冰雪加快普及,在此基础上,我国冬残奥项目的训练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运动员、技术官员人数不断提升,参赛成绩逐步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24日晚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上,冬残奥会火炬接力路线,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服务手册(盲文·大字)》等信息一一发布,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等待已久的北京冬残奥会,真的要来了!
活动现场,最引人瞩目的是五位残疾人志愿者代表,他们接受了中国残联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的授旗,他们脸上洋溢的热情笑容似乎在向世界宣告:我们准备好了!
逐梦冰雪,中国健儿期待赛场展现风采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日益临近,中国健儿们正夜以继日地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为比赛做最后的准备。
全速滑行、急停转弯、分组进攻,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里,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训练课结束后,队员们划乘着特制的冰橇离开场地,卸下装备时已经汗流浃背。
今年9月,中国队以五战全胜的战绩获得残奥冰球世界锦标赛B组冠军。“我们的训练强度一直很大,队员水平也提升很快。”俄罗斯籍教练尼古拉说,这支冰球队渴望通过“小、快、灵”的比赛风格、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在冬残奥会上展示中国健儿风采。
对于每个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员而言,北京冬残奥会都意义非凡,他们渴望在家门口的赛场上绽放光芒。
“从2018年一直到今年,国家轮椅冰壶队每年都组织全年集训,每一年队员和教练们休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中国轮椅冰壶集训队常务副领队胡俊福说。
10月30日,“相约北京”2021年世界锦标赛,轮椅冰壶队员闫卓(右)在掷壶。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中国轮椅冰壶队曾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拿到中国冬残奥会历史首金。“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胡俊福指着训练馆墙壁上挂着的标语,语重心长地说,“在平昌,我们是冲击冠军。但当我们从领奖台下来,我们就成了其他队伍的靶子,是众矢之的,所以我们只能将自己练得更强,才能保持优势。”
据中国残联介绍,目前我国6个冬残奥项目的集训队共有100多名运动员、40多名教练员正在进行最后冲刺阶段的训练,其中残奥冰球队、轮椅冰壶队已经确认获得参赛资格,其他4个集训队的运动员也都在争取积分、获得达标资格的备战中。
携手同心,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友人
一起向未来!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也是全世界的共同心声。
“残奥本身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象征,它体现出一个国家是如何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说。
10月30日,“相约北京”2021年世界锦标赛,中国队以5比3战胜瑞典队,获得金牌。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2021年轮椅冰壶世锦赛期间,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曾对东道主中国赞不绝口:“国家游泳中心是我经历过的历届冬奥会中最棒的冰壶场馆。运动员更衣室、无障碍坡道等设施的设计非常精巧,考虑十分周到。”
作为“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中唯一残疾人体育赛事,2021年轮椅冰壶世锦赛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92人入住了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据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宏桢介绍,管理中心除了两次邀请专家实地检验外,建设团队还亲自坐上轮椅进行各项测试。
这样细致入微的服务将在冬残奥会上持续。据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志愿者招募及培训有序进行,赛场及运动员居住地的医疗、交通、饮食、防疫等相关服务工作正在加快准备完善。
携手同心,共襄盛会。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友人,同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近年来北京市累计整治整改无障碍设施点位28.9万个,打造了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和900多个无障碍示范工程等。杨金奎说,通过筹办北京冬残奥会,将对政府决策和公众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使残疾人更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保障残疾人在体育、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