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常委会近日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量身定制地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按照创新体制机制、打通产学研用、大力引进人才、坚持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12月11日,河南省委召开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十大战略”,再造发展优势,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河南在洪灾、疫情叠加的情况下,仍然围绕上述问题,采取相关措施紧锣密鼓地推进科技政策落地。
优化科技创新机制
今年70多岁的李庆年,从河南省科技厅科技管理岗位上退休多年,今年兴奋不已,不止一次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河南基层科技局从撤了并、并了撤,到现在成立最高规格的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工作的地位在河南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高。”
7月23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决定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创委)及办公室。9月22日,在河南省科创委第一次会议上亮相的科创委班子,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省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担任科创委办公室主任,给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此举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建立党政“一把手”抓创新的工作机制,落实地方领导和组织本地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表明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高度重视。
重塑科技创新领导体系,提高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首先从制度层面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创委作为河南省委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领导、汇集资源整合力量、塑造科技创新优势的重大制度安排,优化了河南省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为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河南还将强化创新生态的评估考核,探索开展创新生态建设综合评价,建立全省创新生态模型;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指标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中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科技投入一直是科技政策落地的短板。“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财政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统筹教育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实施提质增能计划、战略支撑计划、产业对接计划、团队引育计划和协同发展计划。省、市级财政和教育、科技等部门也要加强协同,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1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分别会谈。省委书记楼阳生围绕提升河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寻求指导帮助。
力促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走进位于豫北小城沁阳市的科创园中试基地,科研人员穿梭其中,专业实验室、中试生产车间前后贯通。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尾楼。
“集中试园、创业园、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于一身,河南省科学院首创的这个‘三园一器’运营模式,为沁阳构建了研发—中试—转化—生产的全过程支撑体系’。”12月13日,科创园运营中心副主任李青娟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沁阳在精细化工、动力储能、玻璃钢等领域具备产业基础,又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对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需求极为旺盛。河南省科学院从院内及省内外高校,引进26个与当地产业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科研团队,在中试园形成“创新团队+专业实验室+中试车间+综合服务”的完整链条,培育创新平台和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沁阳科创园成效初显后,郑州、洛阳、南阳、三门峡、漯河等市纷纷主动联络河南省科学院,洽谈院地合作事宜。
这是河南省院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无论是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改革,还是产学研合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1月12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河南省农科院,量身定制地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按照创新体制机制、打通产学研用、大力引进人才、坚持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目前,中原科技城正在加速与省科学院的深度融合。‘城院融合’使中原科技城拥有了灵魂和体系,使河南省科学院拥有了载体和平台。省科学院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中原科技城的政策优势、服务优势,可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生态体系。”中原科技城管委会负责人说。
11月29日,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再次强调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加快推动河南省科学院和中原科技城在空间布局、人才机制、政策服务、科创体系、金融资本、管理队伍上深度融合。
2021年,河南省开天辟地有了省实验室。7月至10月,围绕量子信息、种业创新、绿色能源材料、粮食安全等优势领域,先期谋划的10家省实验室,嵩山、神农、黄河三家已率先成立。同时,加大10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落实国家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建设10个省级前沿科学中心,培育1—3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
扎实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12月8日,河南省政府举行2021河南民营企业100强新闻发布会,榜单上出现了第一家营收千亿级企业。梳理这些民营企业,发现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河南省工商联二级巡视员陈占亭介绍,2020年,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研发费用投入总额154.14亿元,较上年增加28.22亿元、增长22.41%,首次突破150亿元。其中,有6家企业研发费用超过5亿元,郑州宇通企业集团以19.13亿元的研发费用居民营企业100强研发投入首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重高于5%的企业有40家。
科技日报记者还发现,河南百强民企中,已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有60家企业共拥有省部级研发机构198个。“百强民企拥有的各类国内、国际专利数量,也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国际专利数量增长最为明显,国际有效专利245项、同比增长49.39%。”陈占亭说。
民企如此,国企更是如此。以大国重器盾构机闻名世界的中铁装备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02%,2021年开展科研项目109项。他们投入专项资金,实行团队工资总额单列,根据专利获取和任务关键节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激励。并实行“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不设学历、职称和职务等门槛,充分赋权项目负责人,激发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目前,已攻克主轴承、减速机等掘进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9月16日举行的郑州中原科技城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华为河南区域总部、嵩山实验室、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30个高质量重点产业项目正式签约入驻中原科技城,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要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场景为牵引、融通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政策贯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大中小企业、卡脖子技术突破和产品应用等层面,切实提高研发投入效率和引领带动作用。”中原科技城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他们坚持市场化运营,通过专业化招商、市场化服务,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并提供全链条服务,大力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等,打造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全周期服务链条,以更丰沃土壤、更充足阳光、更丰沛雨露,让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