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风寨,变了!变得更生态、更富裕了。
深冬时节,记者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探寻刮风寨瑶族群众依托“一片叶子”迈向小康生活的嬗变之路。
行进在翠绿的青山之间,暖阳穿过浓密的枝叶洒下阵阵温暖。通往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刮风寨村小组的盘山公路正在硬化中,一路同行的易武镇副书记黄晓燕介绍,这条投资近2000万元、全长22公里的麻黑村至刮风寨柏油路,将于2023年4月建成通车,届时将极大改善刮风寨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刮风寨因茶而赫赫有名,是易武镇普洱茶主要分布的“七村八寨”之一。刮风寨四面环山,因四季有风吹拂寨子而得名。瑶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被誉为中老边境线上的百年古寨。“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平均海拔1203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2100毫米,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优势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儿出产的古乔木茶是普洱茶中的珍品,众多茶人、茶商慕名而来。
山高路远,是刮风寨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曾经有茶友这样形容刮风寨的进村道路:“要喝茶王树,先进刮风寨,其山路蜿蜒,曲折颠簸,非有志者不能达。”由此可见,过去的刮风寨进村道路坡陡路弯、坑塘密布、颠簸难行,村民进出村寨基本靠摩托车和皮卡车,到易武镇需要3小时。如今,道路平整基本完成,轿车已经可以通行,为瑶族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大部分村民纷纷购买驱动力强、性能良好、经济适用的皮卡车。当时村小组170户800余人,就有126台锐骐皮卡车,被郑州日产授牌为“锐骐皮卡村”,被人们称为边境线上的“皮卡村”。
曾经的刮风寨
麻黑村原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德明翻开刮风寨老照片,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刮风寨是勐腊县最穷的村寨之一,村民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有的人家经常生活难以为继,没钱送孩子上学,缺医少药,看病困难。
“刮风寨现在是一个大寨子,居住着204户988名瑶族群众和部分苗族群众,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全村近万亩茶园,户均30亩茶园。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是刮风寨村最大特色。”刮风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永林告诉记者,刮风寨古茶树分布在约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分没有矮化,几乎每三四户茶农拥有一片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塘、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地。这里生长的都是树龄几百年的古茶树,高的有三层楼那么高,主干直径需两个人合抱。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树由于被其他林木遮挡,受到强烈的日照少,属于阳光漫射。多种优越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叠加,使刮风寨茶叶品质好,口感厚实,具有强烈的山野气息,苦涩味低,回甘生津快,深受众多茶人及茶商的喜爱。
2012年之前,刮风寨全村只有10辆皮卡车。2013年,村民杨应忠和王学成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他们成为当时全村最先修建新房的两户村民。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刮风寨村民逐渐告别过去简陋的茅草房,村民纷纷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2016年,刮风寨很多村民办起了茶叶加工坊、农民茶叶合作社,实现茶产业收入4.7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2018年,刮风寨实现摘帽脱贫。到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一幢幢楼房沿着水麻菜河错落有致排列,全村皮卡车、越野车已超200多辆,平均每户村民家都有一辆车;先后有40多名大学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茶歇间,老党员邓爱民用瑶语教导年轻党员、村民,要感党恩、颂党情,永远跟党走,创造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李德明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遵纪守法,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用实际行动把刮风寨的茶产业发展得更好,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行走刮风寨,只见瑶族村民们生活平静,笑意挂满脸庞。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瑶家人,茶产业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观念、生活……
夕阳西下,返程途中,再一次回望巍峨的黑水梁子脚下水麻菜河环绕的刮风寨,翠绿的山水间炊烟袅袅,绵柔清纯的茶香又一次袭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