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青年对身边的哪些发展变化感受最深?心中未来理想的澳门会是什么样子?青年们如何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起来听听澳门青年的心里话。
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哪些发展变化让你感受最深?
记者:您好,我看到你们在这有一个活动,是在做什么?
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锦达:这是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的走访活动,因为我们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也是在大湾区,包括组织不同的企业家,在中山、珠海、广州、深圳走访,看看有什么发展机遇。
记者:您觉得澳门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锦达:其实各个方面都有。包括教育、医疗、经济方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育方面。以我个人为例,我本科是澳门读的,我研究生选择在广州暨南大学读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我看到很多不同的学生、企业家,把教育扩展出去,我觉得很好。
澳门大学学生 陈芷彤:我们学校也会开展一些讲座,澳门这边也会有很多的活动,也会跟当地的学生有一些交流,我们的心想的都是一样的。
澳门大学学生 黄嘉谦:明显感觉到,内地生的占比会多了非常多。
澳门大学学生 李秋华:觉得很多的活动,都有更多元、更丰富的程度。
澳门大学学生 何彦霖:在通关上会更加便利。
澳门大学学生 隋心怡:机会在增多。
澳门青年联合会秘书长 戴嘉萍: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其实我是经历过回归的,从回归前到回归后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我感受最深是澳门特区政府还有国家给予我们澳门青年人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像现在政府的一些咨询委员会里面,青年人的面孔也是特别多,也是感受到国家还有特区政府给我们澳门青年的一个重视。
澳门青年乡村振兴协会理事长 林燕玲:我觉得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有更多与祖国的联结。因为我现在是在贵州开展一个乡村振兴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种植收获和销售,在推动自己的事业的同时,也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我以前是从一个学生的思维出发,但是现在我已经可以从国家大局的方向出发。我们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也帮助澳门更多的年轻人融入祖国的发展大局当中。
用一个词说出你心中澳门的未来
澳门大学博士毕业生 朱轩志:可能是“融合”。因为以前澳门支柱产业主要是博彩业,现在把更多的智慧城市、科技融合进来,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以现在也能看到包括我身边很多同事,他们都是来自内地的,感觉科技各种创新的产业融合在澳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澳门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 澳门直播协会常务副会长 傅腾龙:澳门的未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是“无限”。就像水一样,它可以有不同的形态。我觉得澳门也一样,因为澳门的文化非常包容,所以说它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澳门青年发展服务中心行政干事 林海玲:我觉得是“希望”。澳门也是正在转型当中,还是更想从各个方面更多的产业去发展、拓展的。我觉得是十分有信心的,在“一国两制”这个制度下,澳门一定会更加好地去发展它自身的优点,在跟祖国共繁荣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锦达:每一个澳门人都有感恩的心,其实1999年回归之后,澳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是每个澳门居民都看得到的,我相信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其实两个都有。所以说用什么词,我觉得是“期待”。期待未来更好、更满意、更富足。我是三个小孩的爸爸,所以我是属于小康社会的典范,我希望我、朋友、我身边的员工过得越来越好,就是主席说的共同富裕。
未来你会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澳门大学学生 韦健文:现在横琴发展起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未来的合作,希望更多一些大的药企可以落地在横琴。
澳门大学学生 何彦霖:做好一个发声者。
澳门大学学生 李秋华:交流者的角色,可以把我们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
澳门大学学生 隋心怡:澳门故事,肯定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里的一部分。努力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听到澳门的故事。
澳门大学学生 罗浩宁:通过自己跨区域的学习,然后把文化传播到不同的地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