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彭艳华:“剪”出阳光让光透进来,创造出更美的图案

字体:
— 2025—
04/02
08:14:25
2025-04-02 08:14:25 来源: 武汉晚报 记者 程艳 通讯员 刘智源

  “她的每张剪纸作品,都有一个故事。”在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的非遗馆内,展出着湖北好人、武汉剪纸传承人彭艳华的多幅作品,56岁的她用近30年光阴,将这项千年技艺化作跨越山海的文化纽带,也倾注了她对特殊孩子的深沉爱意。

  国外师生感受剪纸魅力

  1997年,这位土家族姑娘在青山区青少年宫开设“七色花”剪纸课堂。她独创的“不施画稿教学法”,让学员在折叠的纸张上直接下剪,看似随性的创作中暗含东方智慧。彭艳华说:“剪纸不是复制图案,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审美直觉。”

3月24日,彭艳华在非遗体验馆教社区居民学剪纸。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喻志勇 摄

  2009年,在法国里昂圣皮埃尔中学的课堂上,她让金发少年们剪出埃菲尔铁塔与中国灯笼的交融;在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非遗体验中,48名师生在她的指导下,用红纸定格狮城鱼尾狮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对话。

  特别课堂点亮希望之光

  123社区的剪纸课堂总在周二、四下午准时开课。20名特殊学员中,自闭症少年小宇的剪刀沿着折痕走出精确的直线,残疾儿童瑶瑶的指尖翻飞出繁复的缠枝纹。墙上的展示架上,粟天宜的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银奖作品《百鸟朝凤》羽翼纤毫毕现,李诗谣的武汉都市圈剪纸大赛获奖作品《楚韵江城》正被制作成文创书签。

彭艳华不仅剪纸技艺超群,制作和表演皮影也是信手拈来。图片来源:武汉晚报 喻志勇 摄

  “他们教会我剪纸的温度。”彭艳华边说边轻轻调整轮椅学员握剪的姿势。10年前,当她发现社区残疾儿童因长期封闭产生心理问题时,便在车棚里支起第一张课桌。如今,“阳光工坊”的学员们不仅开设工作室,更在“阳光集市”上自信展示作品。残疾儿童李诗谣成为非遗助教那天,将人生第一幅剪纸《破茧》贴在老师的工作台前——粗糙的茧壳裂缝中,透出蝴蝶半翼的金边。

  123社区非遗廉文化体验馆内,高1米挂轴《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前,总有观众驻足惊叹。衬色剪纸作品《56个民族》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是彭艳华带领社区党员历时237天完成的作品。

  坚持公益教学助人为乐

  走进彭艳华的工作室,犹如踏入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汉派风筝的竹骨架上留着老匠人的墨线标记,80米长的《双龙戏珠》风筝让人称叹。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如今,她的弟子中既有高校非遗研究员,也有抖音剪纸网红“剪刀妹”。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公益教学,她指着窗棂投映的剪纸光影:“就像这红纸上的镂空,看似失去了部分纸张,却让光透进来,创造出更美的图案。”

  从社区车棚到国际课堂,从自闭症儿童到留学生,彭艳华手中的银剪始终在续写同一个故事:当传统文化遇见赤诚匠心,冰冷的金属也能剪出生命的温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好人责任编辑: 庞舒青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