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从爷爷到孙子:“蚌埠好人”欧阳阳接力护忠魂

字体:
— 2025—
11/10
09:22:22
2025-11-10 09:22:22 来源: 安徽网 记者 李勇 通讯员 凌义乐

  在固镇县清凉村的固镇烈士陵园(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内,松柏常青,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每天清晨,欧阳阳都会像爷爷那样,轻轻擦拭碑座上的浮尘。这个动作,他的爷爷欧兴田坚持了30多年;2016年爷爷去世后,欧阳阳接棒至今。从义务守陵人到专业讲解员,欧阳阳带动更多志愿者传承红色精神,以青春践行“一句承诺,一生坚守”的家国情怀,让烈士陵园成为永恒的精神绿洲,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园内的纪念碑

  爷爷的背影

  1981年冬,刚从部队离休的欧兴田回到了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14岁时,他与同学组建“尖刀班”抗日,在这里见证了2400多名战友的牺牲。一句“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收尸守墓”的誓言,成了他一生的信仰。 最初的陵园,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只有临时搭起的瓜庵子,石棉瓦上的窟窿既漏星光也漏风雨。欧兴田拖着伤病之躯,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县市,寻访老战士、英烈后人,搜集、核对英烈姓名和遗骨。没有工资,没有保障,他用30多年的坚守,让荒草丛生的土地变成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2011年3月,欧兴田获评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欧阳阳从小跟着爷爷在陵园长大。童年记忆里,陵园没有围墙、没有碑石,只有爷爷忙碌的背影和讲不完的抗战故事。在他心中,爷爷是了不起的人,也是个非常“固执”的人。

  人生的转折

  2016年3月,91岁的欧兴田走完了一生,留下了“不亢不卑,化作绿洲”的遗愿。整理遗物的那个月,成了欧阳阳人生的转折点。他关停了在宿州的生意,从城市回到乡下,搬进爷爷守墓的小屋,成为第二代“守陵人”。 “我只是做了爷爷没做完的事。”欧阳阳说。刚开始,他每天清晨扫去纪念碑上的露水,傍晚给松柏浇水,学着爷爷的样子守护着2400多位烈士的名字。

 欧阳阳在讲解烈士事迹

  传承的挑战

  最初讲解烈士事迹时,欧阳阳紧张得手心冒汗,连烈士名录墙上的名字都认不全。为了准确讲述历史,他翻遍爷爷留下的300多本老战士回忆录,跑遍安徽多地拜访老兵,只为把每一个细节刻进心里。 “讲解不是背书,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名字曾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欧阳阳说。

  他讲述“尖刀班”少年的热血,讲述无名战士口袋里未寄的家书,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重新走进人们的记忆。

  在9年的守陵生活中,欧阳阳也曾有过苦闷无助。每当这时,他会搬出那架低价淘来的天文望远镜,望着星空对爷爷说:“爷爷,你看,这片你守了三十年的土地,现在更绿了。”

  从个人到集体

  2019年春天,固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来陵园调研,笔记本上记满了“围墙破损”“功能滞后”等问题。那一年,欧兴田的遗嘱正式生效,陵园产权无偿移交政府。

  随后几年,固镇县政府对陵园进行了全面改建扩建,纪念碑广场、烈士纪念馆、英烈名录墙、墓区、大门、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相继完善,陵园面积由14亩扩大到35亩。

  “不能让守诺者孤单。”固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单民主说。如今,陵园配备了保安队伍,承担日常维护工作;联动县博物馆、垓下景区等单位建立协助机制,聘请义务讲解员、培训退役军人志愿者,让英烈故事有了更多讲述者。欧阳阳也成为了正式聘用的讲解员,有了稳定工资和五险一金。

  2025年4月1日,19名烈士在陵园集中安葬,欧阳阳为孩子们讲解的画面,成为了最动人的注脚。

 欧阳阳在讲解中

  永不褪色的名字

  接管陵园以来,固镇县对散葬烈士墓进行了全面摸排,共为79名零散烈士集中入园安葬。2018年8月,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被授予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固镇烈士陵园于2023年获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3年固镇烈士陵园被命名为蚌埠市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2025年11月7日,刚刚获评“蚌埠好人”的欧阳阳向记者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他将系统学习党史、场馆展陈背景,努力锤炼讲解技巧,将史料转化为生动叙事,守护、传承一份英雄情怀、家国情怀,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 好人责任编辑: 庞舒青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