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3月19日电(记者 周舟)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喜怒不形于色”难以实现的原因。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各种情绪会通过脸色变化表达出来而无需肌肉运动,且约七成人能“察言观色”,迅速识别出这些情绪。
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显示,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观察其鼻子、眉毛、面颊或下巴等处血流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由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研究人员从数百张表情图片中总结出不同的“情感色”,然后将这些颜色附加在面部表情中性的图片上,让20名受试者识别,其中包括简单的“开心”色和“悲伤”色,也包括相对复杂的“悲愤”色和“惊喜”色。
结果显示,约70%的受试者正确识别出“开心”色,“忧伤”色的识别率约为75%,“愤怒”色的识别率约65%。
研究者还让受试者看“开心”“悲伤”等非中性表情的图片,但将部分颜色搞混,例如开心的脸上附加了“愤怒”的颜色,受试者会认为图片“反常”,却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
“受试者可以准确识别出哪些颜色与表情相符、哪些不相符。”俄亥俄大学认知科学家亚历克斯·马丁内斯说,不论性别和种族,人们表达情绪时都表现出相同的颜色模式。
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有不少将面色与情绪联系起来的词汇,如“脸都气绿了”,新研究表明这些词汇有着生理学基础。
研究人员举例说,感到厌恶时,嘴角会呈现出蓝绿色,鼻子和额头却呈现出红绿色。观察者可立即理解不同情绪间的细微差别,如面颊和太阳穴泛红的笑脸是“开心”,而同一张笑脸如果前额更红一点、下巴没那么蓝,则表示“惊讶”。
人体其他部位皮肤上的血管都没有面部多,研究人员推测说,人类祖先之所以在进化中褪去面部毛发,可能正是发现通过面色进行情绪交流的好处。
研究团队还开发出用于识别面部表情的计算机程序,其正确匹配能力超过受试者,如对“开心”色的识别率高达90%。研究人员希望未来将人工智能用于表情识别和模拟。(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