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现在非常舒适,冬天在室内能穿便装了。以前,我们都穿得很厚,还得围在火炉边才能不冷,谢天谢地,现在一切都好多了。”56岁的穆亚萨尔·萨迪科娃谈起这两年过冬的变化,脸上洋溢着笑容。
萨迪科娃和儿子一家住在杜尚别一套三室的公寓中,回忆起过去冬天的情景,她叹了口气,“杜尚别冬天非常难熬,那时我们没有电,没有暖气,没有热水。”
“我们把树枝、垃圾扔进火炉,因为已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烧了,我们将一切能烧的东西都投入火炉,只求生命不在严冬中冻结。”
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比较匮乏,但水资源却极为充沛,加上高山林立,所以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的电力结构。水力发电有季节性问题,夏季水量充沛时,该国尚有余力向邻国出口电力,到了冬季枯水期,就会产生巨大电力缺口。一到冬季,全国限电停暖是常事,即便是首都杜尚别也难以保证用电。电力短缺制约了塔吉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困扰民生的重大问题。
为解决电力供应问题,调整国家电力结构,塔吉克斯坦政府2011年与中国新疆特变电工公司合作建设杜尚别2号火电站项目。2016年11月22日,杜尚别2号火电站正式供暖,结束了杜尚别15年没有集中供暖的日子。
杜尚别2号火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00兆瓦,每天可发电960万千瓦时,产热235兆千卡,能够满足杜尚别地区60%的电力需求。
特变电工塔吉克斯坦办事处主任王健说,杜尚别2号火电站的建成投产,彻底结束了塔吉克斯坦冬季限电的历史。火电站还承担了一部分城市供暖任务。火电站生产的热能直接接入杜尚别市主供暖管道,送入千家万户。
王健到塔吉克斯坦已有12年,如今他管理着有200余名中国员工、600余名当地员工的火电站。王健说,根据与塔方的合作协议,火电站不仅要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还要以“传帮带”的形式,在当地培训出一批优秀的火电人才。
年轻的工程师西克马杜罗·佐伊洛夫正是其中一员。2012年,他曾去中国学习技术,在那里,他结识了自己的中国师傅金宝军。佐伊洛夫说:“我认为他是这个领域最棒的专家,不仅教我们理论知识,更教了很多实践技术。”
如今,学成归来的佐伊洛夫已是杜尚别2号火电站的锅炉检修副主任,巧的是,他的师傅金宝军没过多久也来这里工作,担任火电站运行部部长。
“我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操作这些来自中国的大型设备,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佐伊洛夫说。
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电站还有一个30人的翻译团队,能用中文、俄语、塔吉克语熟练讲出火电领域的专业词汇,为两国员工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7岁的塔吉克姑娘美合瑞·阿合丽迪诺娃就是翻译团队的一员,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美丽”,曾在上海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很喜欢中国文化,所以我选择学习中文,在电站我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喝茶聊天,希望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友谊越来越深。”
如今,中国元素在塔吉克斯坦越来越常见。在杜尚别街头,写有中文的广告牌随处可见。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能脱口说出标准的中文“你好”。
10月里,杜尚别已有了些许凉意,又一个供暖季即将来临。杜尚别2号火电站的机器已开始发出阵阵轰鸣。这座火电站是中塔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更是“一带一路”造福当地、改善民生的范例。它温暖了杜尚别的每一个家庭,温暖了杜尚别的冬天。
(原标题《(国际)通讯:中国电站温暖寒日里的杜尚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