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5日讯(记者 朱承)美国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破产。仅隔2天,总部位于纽约的签名银行,也被监管机构要求关闭,理由是该银行存在系统性风险。
接二连三的银行危机,引发余波不断。美国总统拜登不得不在当地时间13日发表讲话,声明将保证这些银行储户资金安全,以提振市场信心。但根据后续美股开盘情况来看,市场恐慌情绪仍在蔓延:银行股集体重挫,第一共和银行跌61.83%,创其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跌47.06%;嘉信理财跌11.57%,富国银行、花旗集团跌超7%……多只个股盘中均因跌幅过大而多次熔断。
更多人担心,这或许只揭开了美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冰山一角”,在宏观市场环境波动与银行自身既存风险的双重作用下,蝴蝶效应正在产生……
创投圈的担忧
“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硅谷银行的科技金融商业模式可以很灵活地参与科技公司的发展。因此硅谷银行一直是众多科技型初创企业、美元VC(风险投资)机构的最佳选择。”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主任、教授郑刚告诉记者。
但也正因为如此,硅谷银行破产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创投圈海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共有528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硅谷银行股票,合计持有市值109.54亿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先锋集团持股数量最多,高达15.32亿美元。
对于不少本就面临着巨大融资挑战的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科创企业来说,这无疑将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美国YC创业孵化器首席执行官加里·塔恩表示,美国硅谷银行的破产,会让美国的创新倒退10年以上。
许多风险投资人彻夜不眠——截至3月12日,已有包括红杉在内的325家风投机构,签署了一份共同的支持硅谷银行声明;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创始人在联名上书,要求监管部门阻止灾难发生。
部分硅谷公司担心面临发不出工资或大规模裁员的困境。一家美国薪资服务提供商上周五通知客户,由于该公司由硅谷银行代发工资,一些薪资处理已经停止;一位初创公司创始人预计大规模裁员潮将到来。
不过也有人逆向思维。如一位国内某早期投资机构投资人在朋友圈发文称,买下硅谷银行就拥有了半个科技圈和未来,肯定会有大买家出手,这是进军硅谷的最佳打开方式。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以硅谷银行为标杆和学习榜样的、以科技金融业务为特色的银行。”郑刚告诉记者,如上海浦发银行与硅谷银行合资成立的浦发硅谷银行,以及主打投贷联动科技金融特色服务的汉口银行。“此次硅谷银行爆雷无论结果如何,对创投圈和科技创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提醒,在当前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变革时代,要更加注意防范分散金融风险,增强反脆弱性,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大洋彼岸的危机,让国内创投圈也感受到不小的震荡。
记者在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体会到一些投资人对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观望态度。
一方面,是对海外经济环境的担忧。从黑石违约到银行接二连三的周末危机,他们担心金融海啸再次爆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国内的监管制度更严格,发生类似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国内资产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此外,部分投资人认为此次事件对存款保险制度有积极影响。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的投资依旧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接下来会更偏向于配置人民币资产。
美国的两瓶“毒药”
这只是一个孤立事件,还是多米诺骨牌前端的某一块?尚不得而知。
至少目前,英国、德国、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多国均表示将采取相关措施,以应对硅谷银行事件带来的冲击。3月12日,加拿大银行业监管机构接管硅谷银行加拿大分行。3月13日下午,汇丰控股以1英镑的价格收购了硅谷银行英国子公司。德国银行监管机构下令关停硅谷银行德国分行。
知名财经评论员王骥跃分析,硅谷银行事件使得储户和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动摇,避险情绪依然会较长时间影响市场。
“这本身是美联储加息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风险释放,也给世界其他经济体带来了不确定性。”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此前,为应对新冠大流行,美国央行先是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3月之后为应对由此引起的高通胀又逐步开启了激进加息的步伐。
如今,美国距离2%的通胀目标仍然很遥远,自己的银行率先“绷不住了”。不断加息导致利率飙升,使得硅谷银行购买的债券价格下跌,成为硅谷银行破产的导火索。更可怕的是,这让美国老百姓担忧自己在其他银行的存款,继而很可能发生持续挤兑事件,甚至有当地媒体列出了10家可能步硅谷银行后尘的银行名单。
加息,还是不加息?美国经济再次陷入了两难时刻。
一位专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摆在美国面前的两瓶“毒药”:停止加息,有可能招致更高的通胀,民众苦不堪言;而继续加息,可能会导致更多金融机构爆雷,毕竟硅谷银行的情况并非个例,受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许多美国银行持有的债券都在不断贬值,届时,美国政府的“兜底”政策恐怕是杯水车薪。
“这让美国本已很复杂的对抗通胀之路增加了新变数。”管涛提醒,最差的情形是金融体系动荡。通胀高企令美国央行顾此失彼,对于十多年大放水之后的货币反噬风险,我们需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硅谷银行的风险,金融机构都会面临。”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看来,监管体制的完善、监管效率的提升,能有效减少监管盲区和金融风险的堆积,但防范风险的关键还在于市场主体本身。
对此,金雪军提出三点启示。
首先,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不断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在经济大环境中沉浮。
其次,市场主体应加强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平衡。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需要有更多长期、稳定的股权资金的注入,才能有助于创新的持续性,避免短期行为的产生。
最后,金融机构必须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心。
“硅谷银行为了赚取利差,把大量资金买入长期国债,事实上脱离了原有的科创银行的属性,脱离了实体经济,这更从反面印证了金融体系运行平稳,必须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金雪军进一步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