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首页 浙江在线首页网站地图
  • 网上签证
  • 网上挂号
  • 住在杭州网
国内国际
报料电话:0571-85311890
  • 首页
  • 浙江
  • 人事
  • 高层
  • 即时报
  • 视频
  • 图片
  • 人文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
  • 分享到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新华时评:大数据莫要“先污染后治理”
2016年05月28日 12:13:00 来源:新华社 王新明

  新华社贵阳5月28日电(记者 王新明)近日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数据安全成为与会专家、企业家讨论的焦点。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守住安全底线,才不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不知不觉中,人们每天使用数据,也在不断“生产”着数据。看到大数据带来的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抓住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多地启动大数据发展战略。在民用、商用、政用中,大数据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然而,蓬勃发展中,“数据惹祸”的案件不断,个人信息等数据成为一些企业交易、谋利的工具。大数据既能造福社会,又可能会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既要低头看路,还要眼望远方,在发展中构建大数据安全体系。

  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问题,立法是根本,技术是支撑。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数据流动与利用监管立法,让数据采集、交易等进入“数据铁笼”,让利用数据“惹祸”者付出代价,保证数据不被滥用。另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墙”“地区墙”“部门墙”,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营造个性化的大数据创业、创新环境,推动技术进步,为数据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深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唯有如此,才能使每一位公民的信息安全权益得到保障。

标签: 中国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安全问题;道德底线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湖北十堰:脱贫攻坚主阵地成为“两学一做”检验场

每日关注
  • 哈尔滨:土地确权释放农村改革新活力
  • 媒体批网络问政"万能回复"现象:浪费公共资源
  • 一纸“房改”手续折腾20趟 沈阳六旬老汉跑证终获解决
  • 校园暴力连年上升 最高检:降低刑责年龄需论证
  • 北京对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设禁区 抽查比例超20%
相关阅读
  • 印度安得拉邦因安全问题全面禁售中国风筝线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政百科】第六十七期:产权的小船说翻就翻 产权到期后你的房子归谁?
  • 【政百科】第六十六期:促进就业 鼓励双创 浙江一大波"双创"红包来了
  • 【政百科】第六十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干货盘点 2016浙江经济怎么发展?
即时报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