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0岁的洛桑阿旺曾以所学舞蹈专业在名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印象”工作五年。作为长子,他返乡照顾家人,传统土陶工艺成为一年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图为他在制作火盆,加入许多新的装饰元素。 刘舒凌 摄
迪庆州尼西村是一个藏族村落,这里的人们擅歌舞。传统工艺焕发生机,也让年轻人留在家乡也有稳定可观的经济来源。 刘舒凌 摄
尼西村的居民140多户人家当中有100户左右都在做土陶,孩子成长也得到父母的充分照顾。现代生活消费也进入寻常人家,图为一男孩在制作室旁玩耍后试图打开一瓶饮料。 刘舒凌 摄
尼西村处在距离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城约30公里的国道旁。该县旅游业兴旺,海内外游客来到这里也愿搜寻各种与古朴相关的物件。顺此潮流,尼西土陶重放光彩。 刘舒凌 摄
中新网云南迪庆6月25日电 题:千年土陶,安顿藏地青年乡居生活
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从省城昆明的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今年30岁的洛桑阿旺曾以所学舞蹈专业在名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印象”工作五年;直到七年前,身为备受父母期许及传统约束的长子,他回乡当家。
如今,在迪庆州汤堆村边的国道214线旁略显简陋的制作室里,他手持传统木制工具响亮地拍打陶胚、制作火盆,专心致志的模样似与宁静的乡居生活融合一起。
洛桑阿旺小时候也玩土陶;自从两位国家级传承人近年相继去世,村里仍有多位资历深的优秀陶艺师,当中就有他的父亲。在以前,父亲的土陶制作主要是用来换取青稞、小麦这样的粮食;“是最近的两三年,传统的手工艺好像引起了外面的兴趣,成了一门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本地文史人士梳理,根据考古发掘,西南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流域2000多年前就有土陶器皿出土;如今,藏族民间手工艺人仍在制作这种黑色的陶土制品,其工艺与本地公元前850年的石棺墓葬品一脉相承。其中,尼西土陶已知有千年以上历史,手艺古朴纯熟。
到了当代,土陶曾一度走向衰落、被外来而且漂亮的“现代货”取代,直到近年消费者当中兴起“返璞归真”。特别是尼西乡汤堆村位处旅游业兴旺的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海内外游客来到这里也愿搜寻各种与古朴相关的物件。顺此潮流,尼西土陶重放光彩。
近日中新网记者跟随一个海外华文传媒藏地行访问团来此探访。村庄里140多户人家当中有100户左右都在做土陶。大家从小玩耍的手工,真正当作一门手艺来做也就是这四、五年。
洛桑阿旺以手头制作的火盆为例,冬天里高海拔藏区可往里边放炭火取暖,在西藏、青海藏区都有很好销路。他说,村里手工匠人过去做传统茶罐、火盆,但没有今天这么复杂,“现在加花的地方多了。一天只要做出一套,可卖人民币200元多一点”。
尼西藏式土陶制品如今已超过100种,既有上述世代相传的传统作品,也有手工艺人根据现代需求设计的新品。11年前(2005年),本地土陶世家第六代传人、工艺大师嘎玛定主之子当珍批初和汤堆村12个陶艺师共同创建了一家黑土陶制作公司,部分产品可远销港台及新加坡、日本以至欧美市场;村子里的产品多经由这个渠道对外销售。
洛桑阿旺说,本来藏区百姓外出打工就少,现在村里多数人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的就是黑土陶的制作;下工夫做的话,好的工匠一个月能挣人民币4000元左右。
访问团来访这天,正好是藏历四月十五日,释迦牟尼的成佛日。父亲安心地在村里念经、参加佛事活动,洛桑阿旺专注地赶着一天的工作。他说,每年五月到十月底之间,国内外的客人来得多,也是制作陶胚不会因天冷被冻坏的一段时间,须抓紧把一年的主要收入挣出来。
回乡以后,洛桑阿旺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妻子是一名在城里工作的公务员,他们只有周末才相聚。努力工作,他希望能买得起县城的房子,免去这路途四十多分钟的颠簸、家人分居两地的辛苦。(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