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冀北
手工雕刻艺术,即创作者不借助雕刻机,用榔头、凿子和刀子等工具依靠手工以1:1的比例直接在钢坯上雕刻图案模具,然后淬火、压印的技艺。
手雕工艺,源远流长。自产生至今,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斧凿刀刻,一雕一琢,一点一线皆是学问和工匠们“十年磨一剑”的功夫。
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雕刻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楼宇峰。
在这近40年的手雕创作生涯中,楼宇峰用过的刻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有两把是最重要的,一把被拿在手里,雕刻的是艺术品,另一把被印在了心上,雕刻的是一份工匠心。
(图片说明:手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楼宇峰)
这是一场“学艺修心”之旅
1978年,18岁的楼宇峰考入上海造币厂技校,拜第三代钱币手工雕刻传人龚宜亭为师,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
“其实进校时也谈不上有多喜欢,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慢慢发现了其中的魅力。要知道这个工艺在中国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啊!”年近花甲的楼宇峰开始向记者讲述起30多年前的往事:“当时我一点美术基础也没有,但这个行业你没有美术知识做基础又是不行的,那就得学啊!”
于是,楼宇峰参加了课外美术培训,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认真学习美术知识,钻研手雕技术,以弥补自己专业基础上的缺陷。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跟着师傅学翻压模具,手雕是后来才慢慢学习的。相对于翻压模具,手雕对于技艺的要求更高。当时也是受到一些事情的触动,才下定决心要学习手雕。”
功夫不负苦心人,楼宇峰身上肯钻研、肯吃苦的劲头儿使他很快便对手工雕刻技艺熟悉了起来,也加深了他心中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兴趣和挚爱。
(图片说明:这些年楼宇峰不知用坏了多少刻具 受访者供图)
楼宇峰对记者说道:“当时我们学手雕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生产。制作出的模具在翻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缺陷,我们就是靠手雕技艺去修复这些缺陷。说白了,就是为模具动手术。”
服务生产,修复模具缺陷,这是手雕工艺起到的一个主要作用。而手雕雕刻艺术作品,则是手雕技艺的一个进阶阶段,而这是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艺积累才能驾驭的。
“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必须要精细、到位,这需要我们对实物的样子做全面细致的观察。有段时间我正在创作写实作品荷花,我前前后后去了十多次荷塘,去观察、临摹荷花,以达到最逼真、最好的效果。”
手工雕刻作品讲究形神兼备,对技师钻劲与韧劲的要求同样很高。对刚刚踏入这个领域,并且又生性好动的楼宇峰来讲,这不仅是“学艺”的过程,也是一段“修心”的过程。
(图片说明:专注工作中的楼宇峰 受访者供图)
“当时才20出头,也是很顽皮的啊!”为了磨炼自己的性子,楼宇峰经常在大家午休的时间,一个人留在车间里,拿着师傅的作品观察、揣摩。下班后,他也会继续伏在工作台前,拿着工具一遍遍练习,直到眼睛和脖子感到疼痛。
孤独的灯光、伏案的背影、手上的老茧和疤痕、案台上一把把用坏了的刻刀...这些都是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经那段学艺修心之旅的见证者。
手雕是技师的事业 每一件都要精益求精
1994年,楼宇峰开始了独立创作《宋人画选第二组》“出水芙蓉图”的过程。
“如何把明面的画作转化成为有质感的立体铜章?荷花的花瓣该如何凸显?荷叶的经脉又如何展示?这都是我当时所面对的难题。”楼宇峰对记者说。
除了发挥想象力,楼宇峰经常跑到公园荷塘去近距离观察荷叶、荷花,纪录荷花的各种形态,经常一待往往就是一整天。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楼宇峰甚至废寝忘食,不思茶饭。
“那里效果不好,重来,这里不到位,再重来,反反复复,大概刻了一年多吧,我才完成了“出水芙蓉图”的全部创作。”
面世的“出水芙蓉图”设计大气、雕刻精巧,不仅把西洋雕刻和中国民间雕刻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逼真地演绎出了宋人画选的意境,也把《宋人画选》系列铜章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而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楼宇峰个人创作的巅峰之作。
在随后的几十年从业经历内,楼宇峰又相继完成了“宋人画选之《白头丛竹图》手雕铜章”“宋人画选之《榴枝黄鸟图》手雕铜章”等多个作品,参与众多重大项目,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业内和市场的肯定。
(图片说明:楼宇峰代表作品《宋人画选第二组》“出水芙蓉图” 受访者供图)
作为手雕工序总负责人,楼宇峰通过开展技师讲坛,召集部门所有手雕人员进行集授业并就生产过程中的难点进行解析探讨。
“手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有着一定差别的。现在机械越来越发达了,但是手工雕刻作为修正机器雕刻模具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一定的生产工艺价值,所以不断完善和提高工序人员的手雕技艺仍是非常有必要的。”楼宇峰说。
从手雕的常用工具、雕刻手法、雕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制模技艺以及模具制作流程等方面对工序人员进行由浅至深的讲解。同时,技师讲坛也邀请机雕、研磨等其他相关工序人员进行共同学习,促进班组间工作的配合默契度,提升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老工匠的传承之惑:“我不想带走这身技艺”
“传统工艺,保护难,传承更难,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说到中国传统工艺普遍面临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楼宇峰面露凝重,言语中难掩无奈。
“一名优秀手雕技师的培养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不断学习和磨炼,不但‘见成绩很慢’并且‘过程很难很难’,聪明固然重要,但没有勤学苦练,再聪明也是没用的。”楼宇峰一边向记者展示手雕作品,一边说道,在当下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容易啊,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用20年学这个啊!
手雕作品需反复打磨而成,一名手雕技师的培养则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楼宇峰带教了3名徒弟,将多年的手雕工作技艺和经验悉心向弟子传授。他会根据徒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但无论方法怎么样,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徒弟的严格程度非常高,就如同他对待手雕作品一样。
“我跟着师傅学习也快20年了,刚开始学时,光学刻直线就要半年多,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似的。直线刻的可以了,就学刻S。S可以了,就是三角、五角星,然后就是1234...ABCD...听听很简单,但每个阶段就是多半年,每天从早到晚,天天如此。”回忆起学艺时的故事,现在已经是手雕技艺第五代传人的徒弟王峻松依然记忆尤新。
“直到有天师傅觉得可以了,就给你个样子,我们就照着刻,刻出来师傅告诉你哪里不行,然后回去继续刻,要反复几次。等到这个东西刻的可以了,换个东西,继续刻。我们就跟这个手雕作品一样,也是要经过反复打磨,但这个打磨过程可能就是10年、20年,是非常难熬的。现在对我们来讲,手雕已经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了,说放弃那是不可能的了!”
“我们那时学艺,想学却苦于没人教。现在是我愿意去教,可没有人愿意学啊!我是真的担心我们这项技艺以后没有人继承了。”楼宇峰轻轻抚摸着桌上的雕刻工具,像对待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这身技艺我真的是不想带走啊!”
学会不易,学成更难;做容易,做一辈子难。学成是十年磨一剑,坚守则是一生炼一心。
我们经常说“一辈子做了一件事,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也许这就是楼宇峰这位手雕传承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有了楼宇峰这些愿意坚守手雕工艺的匠人们,传统技艺与钱币文化才能够在今天依然焕发着时代光彩。
中青在线上海7月27日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