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梁西村残疾人苏小军通过政府无息贷款、技术支持等,发展养殖产业,手有残疾的他“单手”养牛致富,担起家里的顶梁柱。 刘玉桃 摄
8间宽敞的砖墙新房已全部完工,装修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梁西村苏小军看着眼前这一切,“有了新家,我就可以安心养牛了。”
手有残疾的苏小军近年来靠养牛,日子逐渐好转。1997年外出打工的他,伤到了手,左手的4个手指头被切掉,此后,没有单位肯聘用他,“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苦,只好回家放羊,一年挣着2000多块钱,都不够给孩子看病。”
为了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家人的鼓励下,苏小军做起了祖祖辈辈干的老传统——养牛。2009年,他用贷款的3万元,加政府补贴2万元,买了5头牛,开始搞养殖业。
“家里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弟弟却出了车祸。”苏小军将家里的牛都卖掉,以及自己几年的积蓄,共5万元给弟弟付了医药费,“家里一夜返贫。”
2013年,在困境中的苏小军买进几头小牛,“那年牛肉涨价,挣了10多万元,也是那时候增强了对养殖业的信心。”
手里有了钱,可是苏小军不敢乱花,老人、弟弟、孩子都要用钱,最紧迫的是,家里的3间土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了,他想攒钱给家人一个安稳的家。
2015年,村里贫困户可以申请精准扶贫贷款,而且政府通过补贴对所有危房要进行改造,苏小军申请了5万元贷款,拿到危房改造补贴1.15万元,同时,他还领到了5000元的残疾人就业援助金,开始规划修新房子,扩建牛棚。
如今,新房子建起来了,家里养了27头牛,一年也能挣5万多元。“等房子装修好,我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养牛我比较在行。”
闲暇时间,苏小军常到村里的技能培训班去上课,学习养牛的技术,挑选牛品种、青贮饲料技术、疾病预防等,都难不倒他。“现在也会给牛看病了,而且开始注重养殖环境,绿色发展。”
父亲提起这个儿子,只说了“孝顺”两个字。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弟弟因为车祸,无法干重活,家里看病、干农活,都是苏小军和妻子操心。“我是老大,应该多为家承担一点,担起养老帮幼的责任。”
近年来,崆峒区对贫困户建档立卡,依据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无息贷款、技能培训等,支持农民发展,寻找脱贫致富的办法。
依靠区位和资源优势,崆峒区还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加快扩张养殖规模,狠抓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玉米秸秆转化利用、基础母牛保护和冻配改良技术应用等关键环节,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区域化推进的牛产业发展格局。(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