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斯科10月30日电 专访:“空间站块头不宜太大,中国航天发展全球最快”——访俄资深宇航员尤里·巴图林
新华社记者栾海
自两位中国航天员开始执行太空驻留任务以来,俄罗斯航天界一直密切关注天宫二号的相关消息。对于建造空间站、实现长期太空驻留需注意哪些问题,俄科学院通讯院士、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所长、资深宇航员尤里·巴图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大块头未必适用
巴图林曾在1998年作为航天研究员进驻俄和平号空间站,实施科学考察及实验;并于2001年陪同世界首位太空游客蒂托造访过国际空间站,同年被授予“俄罗斯英雄”称号。
巴图林对记者说:“从空间实验室发展成空间站的关键,在于完善太空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高标准地研制这一系统是实现航天员长期太空驻留的主要保证。此外,还需大幅延长与‘天宫’实验室对接的载人飞船的使用寿命,使飞船像救生船一样在整个太空驻留期间,随时可供航天员撤离。”
他特别指出,在建设真正的空间站时,块头不宜过大。空间站的整体尺寸若增大一倍,检修和维护的工作量将增加好多倍,驻站宇航员应将更多工作时间用于太空科研,而不是总在检修空间站。
中国计划建造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巴图林认为,空间站的最大重量最好是100多吨,中国首座空间站的大小就很合适。此外,整体结构较简单的空间站便于更换使用寿命到期的太空舱,有助保证整个空间站的长期使用。
例如,曾在轨运行1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重约130吨,而国际空间站重约400吨,有多个对接舱体,在横向伸展的主桁架上还对接着机械手、散热器、舱外实验平台和太阳能帆板,整体布局复杂,难以更换舱体和组合部件。
质心被认为是质量集中的一个假想点,物体运动的稳定性与质心的位置密切相关。巴图林说,当体积格外庞大的空间站高速飞行时,操控人员难以算出其质心的位置,不利于控制飞行稳定性。
此外,在设计结构时应努力使空间站质心位于密封的实验舱内,因为质心所在位置是微重力环境最佳的地方,而太空实验对微重力的影响很敏感,微重力条件的优劣是决定太空实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生理、心理与合作
巴图林说:“载人航天已经历了约40年的发展,在近地轨道内长期停留可能出现的骨钙流失、肌肉萎缩、生理机能异常等问题已被基本解决。总的处理办法是让宇航员用各种健身器材锻炼身体,遵循航天医学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建议。”
对于多名执行常驻任务的宇航员能否融洽相处,他介绍说,当每个宇航员小组在地面合作完成训练任务时,心理学家都会观察其小组成员之间是否有关系紧张的苗头,假如他们的合作确实有问题,专家会建议调换某些小组成员。通常每位宇航员都非常想进入太空,因此即使部分宇航员性格不合,他们也会尽力弥合分歧,力争圆满完成航天任务。
在谈到国际太空合作时,巴图林表示,俄罗斯很愿意开展太空合作,尤其是与中国合作。当俄罗斯宇航员和中国同行在太空一同工作时,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经验。
巴图林说:“俄罗斯宇航员肯定会造访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中国航天员也会进入俄罗斯的航天器与我们一同飞行。”
中国发展快 期待新浪潮
“任何有志航天的国家必须将航天事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亲自经历一遍,方能持续推进其太空计划,”巴图林说。他表示,中国在自力更生且更快速地行进在航天之路上,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到实施太空驻留一个月,这一时间进度快于苏联。中国航天专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无疑是全球最快的。可以预见,中国今后将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掌握和完善各种航天技术。
巴图林还认为,从全球来看,未来只有对各种处于萌芽阶段的航天新科技格外敏感的国家,才有望成为新时期全球航天界的翘楚。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都需要探寻下一次航天科技的新浪潮,有可能是研制更先进且便于多次使用的航天飞机,或是开发全新的航天科技解决方案,这些研发活动将推动更多技术不断进步。(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